第92章 因小失大(1 / 1)

教訓案例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老師在上麵講課。一塊錢掉到地麵上,在地上打了幾個轉停下來。小峰東瞧西望,發現沒有人撿起來,他剛要撿,後麵的一個男生凶巴巴地說:“你幹什麼?又不是你的錢?你憑什麼撿啊!”說著,那男孩把掉在地上的一塊錢拾起來,扔進了字紙簍。老師目睹了剛才發生的一切,沒有任何反應。

下了課,老師走了。

小峰在他的“隨筆”裏寫道:“我盯著那在字紙簍裏的一塊錢,久久沒有緩過神來……我想起了小時候的一首熟悉的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

專家解析

這個老師有意或無意的疏忽,都錯失了一次“小中見大”的教育良機。無論對花錢流水的孩子,還是充滿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孩子,我們的教育都應當適時且即時。防微杜漸,孩子的行為細微之處反映出消費觀、金錢觀和人生觀。“小中見大”,不及時教育,也可能“因小失大”。哲學家老子提出“禍莫大於不知足”,不知滿足,進而過分追求,定招災禍。知其足,不過分追求,安於所得,反而常常滿足。

我們說的“知足”,是指在生活上,在物質享受上,應該適可而止,不要無限製地追求。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無止境地追求,就會導致貪婪。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貪欲無止境,量變引質變,無限追求物質享受必然導致精神墮落。家長要做榜樣,生活儉樸,量入為出,不追求“名牌”“高檔”。讓孩子接受良好的精神熏陶,控製孩子物質消費。

人無誌不立。教育孩子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抵製庸俗的誘惑。學習名言警句,如“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的多,而是我要求的少”“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教育誤區

1.貪得無厭。認為現在經濟上不愁了,不能讓孩子受苦,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種物質要求的無限滿足,使孩子生活上貪婪無厭,學習上得過且過。

2.即時滿足。不懂得延遲滿足,克製欲望,拒絕誘惑,孩子缺少毅力、能力和親和力,做事丟三落四,生活亂七八糟。

成長故事

“遠遠不是一塊錢的事”

我們夫妻倆帶著剛上小學的女兒去逛街。在一個路口,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報。

我從口袋裏掏出5元錢,交給女兒,讓她去買10份報紙。

女兒買回來,我們跟她商量,把報紙按原價賣出去,看看能不能很快賣完。

女兒在我們的支持和幫助下,費了不少時間,才把10份報紙賣出去。然後,我們又讓女兒去問賣報紙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孩子從老爺爺那裏知道,賣一份報紙隻賺幾分錢。女兒很快算了一筆賬:我們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掙得幾毛錢,而且費了許多辛苦和口舌……於是,女兒像個小大人似的說:“爸爸媽媽,我以後可不能隨便花錢了。掙錢太不容易了!”

一天,女兒去買早點,找了2元錢,可是,到家隻剩1元了。我讓孩子去找,她不願意,說“丟份兒”。“不行,必須找回來。”我的態度很堅決,女兒隻好流著眼淚去回來的路上一點一點地看。後來,我看時間不早了,就讓女兒去上學了。

以後,女兒在作文裏寫道:“如果我的父母認為小孩粗心不是什麼大問題,可以原諒,那我在這個問題上付出的代價,就遠遠不是一塊錢的事了……”

“遠遠不是一塊錢的事”

因小失大相關鏈接《呂氏春秋·權勳》:達子又帥其餘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指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得不償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