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好事做不得?
媽媽每天都會買一份報紙。這天,媽媽看到報紙上登載了一條新聞,說是一位老人摔倒在一輛電動自行車前,別人立即把她扶起來,但她硬說是人家撞倒的,因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碰瓷”的官司。媽媽對孩子說:“以後不要做什麼“好人好事”,這個年頭,好事做不得,越做越“缺德”。”
一個星期天,孩子向媽媽討了買報紙的差事,高高興興地跑出家門,正當拿著報紙回家的時候,看到了前麵一個老太太,拎著很多東西在艱難地走著,孩子想上前去幫助拎一下,但是突然想到媽媽說過的話“好事做不得”。就在老人身後慢慢地晃悠。等老奶奶上了電梯,孩子才不慌不忙地跟著按了電梯的按鍵。
到了家,一看,前麵走的老太太竟然是自己多時不見的外婆……
專家解析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也是道德法律化的要求,更是現實生活的需要。自古以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被視作高尚的道德情操。“子孝父心寬”,尊老愛幼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礎。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尊老愛幼應從家庭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尊敬老人要經常與老人交流和溝通。
除照顧他們的物質生活外,更多關心他們感情上的需要,盡量理解並尊重他們的意見,支持他們開展有意義的社交,幫助他們從事一些情趣高雅、有益健康的活動。對待老人的缺點和錯誤,要耐心地做工作,不要斤斤計較。要堅決反對嫌棄老人、虐待老人的行為,不要因為社會上出現的不良現象而動搖自己自覺地履行孝敬和贍養老人的義務。
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尊老愛幼的榜樣,悉心照顧老人起居,噓寒問暖,尊重老人意願,家中事務盡量讓老人參與意見,不與老人斤斤計較。爸爸媽媽要成為“知心媽媽”“知心爸爸”,老師要成為“知心老師”。
我們的教育應當實事求是,但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應注重積極的、向上的、正麵的教育,而不是消極的、灰暗的抱怨。孩子心靈的訴說要有一個對象,什麼叫溝通,溝通就是傾訴和傾聽,你聽我說,我聽你說,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一員,孩子才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才會懂得尊老愛幼,和同伴友好相處。
教育誤區
1.隻養不教。以孩子為中心,要什麼給什麼,說什麼就是什麼,性格霸道的孩子不可能尊老愛幼。
2.隻教不養。家長不尊重老人。不懂得老人心理,不關心老人冷暖,對老人冷漠、嫌棄,甚至虐待,孩子耳濡目染,受到負麵的影響。
成長故事
從小培養尊老愛幼的品格
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我們就開始告訴他沉香9歲時就學會孝敬父母,孔融4歲時就學會了謙讓。作為長輩,我們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尊敬老人,關心父母,還經常帶他去敬老院探望。同時,愛護更小的孩子,家裏氛圍很親密和諧,使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裏。對於孩子一些好的行為,比如從超市回來幫助公公婆婆拎東西,把好吃的東西留給爸爸媽媽,把玩具讓給弟弟妹妹玩,都給予及時表揚。
有件事情,讓我這個做媽媽的一想起來就很感動。在他隻有3歲還睡在嬰兒床上時,有一天,我在他身邊的大床上睡著了,隱隱地感覺身上有東西動,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一邊的孩子從小床的柵欄空隙裏伸出胖胖的小手,使勁兒把滑在一邊的毛巾被往我的肚子上拽,嘴巴裏還叨嘮著“蓋、蓋”……
“人之初,性本善”,作為家長,千萬不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丟掉這份愛心,而是要讓它發揚光大,溫暖更多的人。
相關鏈接《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原意是說,因為有人吃飯噎住了,索性連飯也不吃了,這太荒謬了。比喻因為偶然挫折,要做的事情出了點小毛病或怕出問題就索性不去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