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動輒得咎(1 / 1)

教訓案例

“婆婆嘴”

放放的婆婆是街坊裏有名的“婆婆嘴”,張家長,李家短,每天說個沒完。似乎有“遺傳”傾向,放放的媽媽也是這樣,對孩子的批評從不把握重點,無關緊要的事也滔滔不絕,對孩子的細枝末節都指手畫腳。

老師也是動不動就“告狀”,孩子犯一次錯,要批評無數次,而再次批評,還是簡單地重複,從來不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而產生了厭煩心理和逆反心理。

他在作文裏寫道:“在老師和家人的眼中,我從來就是一個壞孩子,做了壞事是壞孩子,沒做壞事是壞孩子,做了好事也還是壞孩子!但有時,並非是我的什麼原因,是大人拿我們孩子當出氣筒。那我到底該怎麼做?!”

專家解析

從心理學上講,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製。你越說,孩子越聽不進,甚至還會衝撞你。在孩子們看來,家長的“喋喋不休”和“不厭其煩”,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們的“心理領地”,會使他們產生與父母對著幹、擰著來的逆反心理。

對孩子的表揚也是如此,切忌“婆婆嘴”。在時間和數量上都要適度。過“度”

了,也會引起孩子的厭煩。家長和老師都要從理智上控製自己的行為,不帶個人色彩地評判事物,不純粹跟著感覺走,而是冷靜地去思考事情的因與果、主與次、輕與重、利和弊,從而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批評要講究藝術。就是用正確的思想分析錯誤和缺點,看問題要透徹,分析要入情入理,說得要深入淺出,恰到好處,讓孩子心悅誠服。進行勇於和樂於接受批評的教育。既要講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又要講清接受批評、改正錯誤是一種美德,還要講清如何正確對待批評,逐步做到“聞過則喜”,不能是“聞過則怒”。要冷靜分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要允許孩子陳述辯白。沒搞清事情的真相,不要批評。對事不對人,批評瞄準的是不良行為,凡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語言和動作都不要用。語調可以堅決,氣氛可以嚴肅,但不要大喊大叫、侮辱、諷刺、挖苦甚至打罵。批評要公正,實事求是,要及時,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算總帳。讓孩子易於接受,不至產生逆反心理。批評錯了要向孩子道歉,要引導孩子對錯誤進行補救並表示自己的歉意。

家長要“相機而教”。幫助孩子從點滴成績中發現優點和長處,以欣喜、肯定、表揚的話語傳遞信心,原諒孩子的不懂之錯,批評孩子的粗心之錯,督促孩子有錯必糾,與時俱進。

教育誤區

1.壓而不服。在家庭暴力的嚴格的控製中,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傾向於通過暴力解決爭端和衝突,以對抗方式激化矛盾。

2.賞罰不公。往往會使孩子不再相信理性、理智,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默承受。失去自主精神,缺乏判斷力,形成無助感,拒絕爭取自己的權利。

3.教育滯後。教育軟弱無力,不能辨別良莠,缺少激濁揚清,孩子難免出現問題。沒有合理的懲戒,吝嗇表揚或侮辱性批評,以致孩子形成任性、偏執的性格。

成長故事

循循善誘

魏明有個缺點,上課不注意聽講,為了這個事兒,老師經常找家長。

一天,屋外大雪紛飛,都6點了,還不見魏明放學回來。家長正在著急。魏明進門了,他一頭汗,一身泥,對爸爸媽媽說:“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位老爺爺摔倒了,我把老爺爺扶起來,攙他回家。老爺爺又高又胖,還有點糊塗,我就扶著拽著,終於把他送回了家。”媽媽爸爸聽完,告訴孩子:“做得好,做得對,我們真替你高興!”他們幫孩子換了衣服,為孩子準備晚飯。

飯後,爸爸跟孩子交談起來:“你送老爺爺回家,一定克服了不少困難吧?”“可不是。”孩子講述起來:“天冷,路滑,老爺爺幾乎趴在我身上,我差不多是拖著他走的,累得我直喘氣。”爸爸說:“是啊,隻要下決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孩子,你好好想一想,送老爺爺回家要比克服上課做小動作這個缺點難多了,這麼難的事你都辦到了,小缺點小問題就改不了嗎?”

這次談話使孩子受到極大的激勵,也成了魏明改正缺點的動力。

相關鏈接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輒:即;咎:過失,罪責。做事往往得到指責或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