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自殘手指拒學彈琴
芳芳今年7歲。爸爸媽媽想培養她成為音樂家。為了讓芳芳來圓這個“藝術夢”,媽媽每個星期五晚上帶她坐火車到北京音樂學院找老師輔導鋼琴,星期天晚上再坐火車回家,清晨趕到時正是星期一,又要急急忙忙去上學。芳芳每天要彈鋼琴2小時。她多次懇求爸爸媽媽,讓她少彈一會兒,好跟同學一起玩玩,爸爸媽媽總是不答應,還老用李白“鐵棒磨成針”的故事教育她……
漸漸地,她看見鋼琴就厭惡,幾次想把鋼琴毀掉,幾次反抗:“我不彈,我不要學。你打死我,我也彈不好。”但父母卻不顧孩子的興趣與反抗:“已經學了兩年了,花了這麼多錢了。你要爭氣!今後每天不彈熟曲子,就不許出去玩!”
一天,爸爸媽媽回到家,大吃一驚,女兒的手指用手帕包著,她用小刀割破了手指。她說:“這下,我不再學彈鋼琴了!我可以和同學玩老鷹捉小雞了!”
專家解析
孩子從小學點藝術,應該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意誌的鍛煉、情趣的提高,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為什麼會事與願違呢?
杜威說過:“物的成熟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揠苗助長”無有不反致傷害的,人也是這樣。這幼年二字的意義就是指生長和發展的時期。隻顧成人生活的造詣,而不管幼年人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種自殺政策。”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於兒童有兩種極端的心理,都於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使其夭折。”在孩子能力還沒有達到的時候,就強迫他去理解和掌握,隻會打擊家長的積極性,並且加重孩子的負擔;而家長試圖讓孩子加速甚至超速發展,也會令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正是許多孩子在小時候活潑開朗、聰明伶俐,長大反而形成內向、自卑、孤僻個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們主張“生本教育”的理念是:①尊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充滿自信。
②相信每一個學生通過努力都會發現自己感到驚奇和欣喜的潛能和個性。③關愛每一個學生,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④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⑤引導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合理設計和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⑥欣賞每一位學生,為每個學生的每個創意、每天的進步而喝彩。因此,“生本”
就是生命為本,生活為本,生長為本!教育改革將按照多元化成才道路和目標要求完善教育製度,努力使青年學生人人成才;按照講學曆、不唯學曆、重在真才實學的原則,改革人事、勞動、工資製度和“一考定高低”的升學製度;全社會給予教育應有的重視和支持,就要把節奏慢下來,效率提上去;心態平下來,健康升上去,揠苗助長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教育誤區
1.過分的評價標準。以“乖”“聽話”“學習好”為好孩子的標準。孩子為得到大人的認可,想方設法去討好別人以獲得關注。
2.過多的包辦代替。用威逼、強迫的方法,使孩子產生膩煩和逆反。習慣於為孩子做出決定,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不給或少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
3.過小的教育空間。過難的教育內容,過量的作業練習,過度的身心疲憊。把孩子應有的玩樂當作“浪費時間”“不務正業”。
4.過早的不堪重負。孩子過早受到成人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慮的影響,如離異家庭孩子在幼年就感受到對家庭關係、對金錢的憂慮和壓力,造成心理扭曲。
成長故事
愛跳舞的小姑娘
19世紀末的美國,有一個愛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貧困,但是,母親發現了她的舞蹈天賦,就籌集了一筆費用,送她去正規的舞蹈學校上學。
然而,小姑娘學了三次,就不肯去了。她認為那種舞蹈不是她想學的舞蹈。母親雖然花去了一筆不少的生活費,但還是決定尊重女兒的意願。在母親的支持下,小姑娘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條,用飄逸、充滿生命力的舞姿,激發了眾人對舞蹈的激情和熱愛,從而創立了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派。她,就是被稱為“世界現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鄧肯。
她後來回憶說:“母親給了我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讓我勇敢地去追求藝術,讓我有了自己的道路。孩子的天賦過早地喪失,絕大部分是父母的教育造成的。”
相關鏈接《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揠:拔起。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欲速不達,反而壞事;正確的態度是順其自然、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