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友周鵬飛
在這個消費時代,什麼都不缺,唯獨真情、真愛正在逐漸缺失。鵬飛能夠依然故我地褒揚這份美好的情愫,怎不令我們感歎、感佩?
朋友之間的交往,無外乎有三種走向:一類是越走越近,一類是不即不離,一類是越走越遠。我和周鵬飛的交往自然屬於前一類。
認識鵬飛純屬偶然。一次省作協的朋友請客吃飯,在飯桌上幾杯酒下肚,我們便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鵬飛中等個子,身材稍胖,但卻顯得壯壯實實;皮膚黑裏透紅,但卻顯得健康自然;眼睛不大,但卻閃動著睿智的光芒。鵬飛喝酒痛快,說話豪爽仗義,為人為學都很謙遜。後來與鵬飛的交往,也確實印證了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和鵬飛在事業上曾有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我們都屬於那種心直口快的人,但因鵬飛比我年齡小,時時處處體現出對兄長的足夠尊重。當然,我們有時也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得麵紅耳赤,但很快又都取得意見一致,達成諒解。我們兩個幾十歲的大男人,也曾像小孩子一樣賭氣分手過,但過不多久,竟然又情不自禁地走到一起,觥籌交錯之間,仿佛什麼事情都未曾發生,誰也沒有放在心上。我曾在家人和朋友麵前說過,鵬飛是位重情重義之人,誠實可交。果然,我們更進一步保持著很好的友誼,那份率真與坦誠,依然在我們身上袒露無遺。
2006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鵬飛的文學作品集《誰看見風箏的眼淚》。在這本作品集裏,鵬飛曾收錄了幾封書信,有的是寫給高中恩師的,有的是寫給同學的,有的是寫給親人的。我堅信鵬飛收錄這些書信決不是為了湊篇數、增加作品集的厚度,而是對往事的一種窖藏與回憶。認真地讀罷這些書信,我為鵬飛的濃濃真情和綿綿愛心而感動。在這個消費時代,什麼都不缺,唯獨真情、真愛正在逐漸缺失。鵬飛能夠依然故我地褒揚這份美好的情愫,怎不令我們感歎、感佩?
鵬飛的詩是靈動的,想象豐富,意蘊豐美,警句迭出,充滿著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如:“……在這汗珠串成的金黃世界/怎樣迎接母親/怎樣迎接所有愛我的父老鄉親/這我懂——/最好是用莊稼豐收的語言/催開她們枯老的笑容/上帝呀/讓我的淚沾濕詩稿//七月/望一望家園/透明的心空/總是展不開飛翔的/翅膀”(見《七月》)又如:“……我以我的雄奇/穿越一生/我以我的剽悍不馴/駕馭時空/於岑寂中迸發一聲呐喊嗬/原始的烈性/綻放如洪//我是一匹馬/我的生命/就是狂奔/我的足跡/就是征程”(見《我是一匹馬》)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
鵬飛的小說、散文作品也有著很深厚的生活底子。《窮根》區區數百字,寫了貧窮所帶來的愚昧。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好佬叔受苦了一輩子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真正理解,村裏人都把福貴後來的發跡認為是好佬叔這個“窮根”“入土”了的根本緣由。故事很簡單,雖構不成敘事上的豐滿,但讀後令人心裏沉甸甸的。收錄在散文小輯中的部分作品,我比較喜歡《因為年輕》、《黑色的七月》等篇什。這些作品雖然主題並不是很積極深刻,但我欣賞的是作者對生命、生活的真實體悟和概括,我都是把它們當作散文詩來讀的。如《黑色的七月》:“遙望七月,遠方的山崗上,太陽與藍天瘋狂地賽跑,夏禾在生命的底層痛苦地拔節;一片枯葉被風抓住一如那頹廢的蜂蝶,跌宕下沉。”“風鈴響過之後,黑色的七月,要麼收獲做人的箴言,要麼,墜我於斷崖——粉身碎骨。”當然,有的文章未免打上強烈的個人色彩,但這些意境優美的句子,宛若花草上的晨露,總是不斷滾動而出,閃耀著靈動的光芒。
鵬飛的藝術才華在很早的時候就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中學期間,鵬飛就已開始文學創作並擔任文學社副社長,因為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孜孜追求,其詩文多次在校及全國性作文大賽中獲獎。大學期間,鵬飛首次推出了作品集《我是一匹馬》,在校園內外產生轟動。大學畢業後,鵬飛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先是在《農村·農業·農民》雜誌社當記者,後來又擔任副總編輯、主編等職;在報刊社工作期間,鵬飛采寫、發表了大量的優秀新聞稿件、報告文學和詩文作品等,受到同行們的一直好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讀鵬飛的作品,你能感知他對藝術的敏感、生活的把握和對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鵬飛的作品,是對生活的真實采擷,是心靈的自然流淌,在閱讀中除了藝術享受,還能有所悟、有所得。對藝術、人生一直懷著素樸而虔敬情懷的周鵬飛,正是幹事創業的好時候,希望他這匹來自江蘇的“戰馬”,躍馬中原,縱橫馳騁,無論是在事業還是文學上,均立下“赫赫戰功”。
拭目以待,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