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著大地行走(2 / 2)

這部作品集中,《桃花溪》、《老磨坊》等篇什也都屬於可圈可點之作,值得我們認真閱讀和探討。談作品,似乎最不應該繞開的話題是作者的語言。作者的語言,鮮活,靈動,珠圓玉潤,可觸可摸。如:半斤白酒下肚,張騾子是紅光滿麵,話就多起來:“……哎呀,這隊長的三弟嘛,準確說是大隊主任的小弟,是咱老張看著長大的,從小就聰明過人,不是有人說過‘這縮小了的都精明嘛’,三四歲都會搬椅子到雞窩裏拿雞蛋,背著大人到鄰居家煮著吃。花兒要是嫁給三兒,吃不愁,穿不憂,算是掉進蜜罐裏啦……”(見《老水牛》)寥寥數語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從小就痞性十足的人物形象。再如:雞叫三遍。張三娃揉揉眼,欠起身,“嗤啦”一聲擦著火柴,點亮了煤油燈,從窗欞子向外打探。隻要能捋清十步之遙那兩綹美輪美奐的蓑草,就該行動了。四周黑黝黝的,年老昏聵的打鳴雞隻要上火頭黑兒沒休息好,就常常報錯時間,他能校對,天還早哩,往下一歪,又迷糊一會兒……(見《搭羊台》)生動精彩的文章開頭,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閱讀欲望。又如:丹丹勾著頭,一直用腳尖在地上來回驅,驅出了一條溝……一抬頭,流光一閃……她看見了:在那窗戶的破紙洞裏,那窗框縫裏,那門框縫裏,有一隻隻眼睛,她可以給這每隻眼睛叫出每個名字來。她流下淚來,她看清楚啦,禁不住心頭一抖,在那破紙洞裏那窗框縫裏的或正正的或豎豎的或帶角度的隻隻小眼睛裏噴射出渴望企盼之光……(見《綠葉在清唱》)鮮活的細節描寫表達了丹丹此刻複雜的心境和對孩子們不忍離棄的情感。那隻隻小眼睛裏噴射出的渴望企盼之光,似乎洞穿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為之震顫。

綜觀作者的十部中短篇小說,其敘事語言是“原生態”的,既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也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當然,方言俚語的大量運用也容易造成閱讀障礙,處理不當會影響整篇文章的藝術感染力。這部中短篇小說集,有的篇什題材並不是很新,主旨有待開掘,在鋪陳敘事上有的線條過於粗放,若能夠注意工筆與寫意的有機結合效果會更好一些。在創作中,我不反對任何形式的花樣翻新,但我更喜歡關注現實、反映社會最底層生活的作品。當今時代,貼著大地行走是對浮躁的一種積極回應,也是寫作者的一種姿態。作者李慎之、李榮德正在這樣努力著,行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