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態文學與作家的責任感
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多關注環保,希望更多有責任感的作家傾力於大生態文學創作。為了地球,為了人類,為了我們的綠色家園,為了大家共同的健康,我們需要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拯救綠色,其實就是拯救我們人類!
2008年,李慎之、李榮德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綠葉在清唱》,是由我寫的序言。那部作品集把時光隧道鎖定在山在歡呼水在歌唱的歲月裏,共收集了10篇同類作品,如同集同類十樹於一隅,折射出那片時代森林之光,收到了較好的反饋效果。時隔一年,李慎之、李榮德又推出長篇小說《山裏娃》,並獨辟蹊徑,步入另一番新天地裏去,找了一個很不好寫的角度下筆成文,囑我再次為其寫序。作為朋友,我願意絮絮叨叨談一點個人感受,雖是與作品有關或無關的話題,但也算是由作品帶給我的啟發吧。
作者李慎之、李榮德是正兒八經從豫西山區走出的山裏娃。他們做過農民,在機關單位上過班,開過公司……特殊的生活經曆,賦予了他們大山一樣的精神和稟賦,因此在他們的身上,總是更多地呈現出草根精神與平民情懷。他們的筆下,多是對底層人物的關注,多是對當今時代的忠實記錄,多是對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進行有益的剖析與探索。
作為一家實業的高管,作者與我在一起,談論更多的,多是對現實人類環境的憂慮,其言其行,可見其社會責任感與憂患意識。作者曾數度表達他們要搞一家綠色食品公司,用純中藥防治病蟲害,解決水土改良問題,培植綠色食品,從根本上切斷食品汙染源,以期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人們一個健康的飲食鏈條,切實保障民族的整體素質。作者並不僅僅停留在說教的層麵上,而是以實際行動詮釋、搭建他們的人生坐標。如今,作者不僅正一步步朝他們的理想靠近,而且很快拿出一部洋洋灑灑近20萬言的長篇小說擺放在我們麵前,張揚“大生態文學”的理想——我讚成將這部作品歸之為“大生態文學”的範疇。
關乎生態,應該是一個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的話題。因為人類活動無法遵循應有的規律,我們的生活環境出現了一係列連鎖反應:由於人們過度地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係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土地麵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70%的農用幹旱地和半幹旱地已沙漠化;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由於人類的大量砍伐和毀壞,已使全世界約800萬平方千米的森林麵積銳減為現在的280萬平方千米,而且目前仍在以每年20萬平方千米的數量消失;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係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分開發、環境汙染等原因,據專家估計,全世界每天將有40~140個物種消失……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會帶來一係列惡果:物種的瀕臨滅絕、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嘯、颶風、地震、基因突變、癌症、SARS等,還有現在全球呈現蔓延趨勢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隨時莫名襲來的各類疾病和自然災害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威脅、吞噬著我們的生命與健康。
現在讀李慎之、李榮德的長篇小說《山裏娃》,就又多給了我一份啟示與警醒的意義,使我們本就脆弱敏感的神經,又一次真實地體驗到現有的生態環境帶給我們的震顫與震撼。《山裏娃》的作者沒有像其他故事高手那樣,為我們設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展示激烈的矛盾衝突,演繹大起大落的人物命運,而是采用傳統的單線條式的結構方式,在平靜而略顯舒緩的敘述中,通過一群“山裏娃”向病魔的抗爭,展現了他們對命運的不屈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我們生存環境的焦慮與呼喚。小說前麵用了較大篇幅去極致化地展現淒慘蕭條景象,看似鋪墊偏重,恰恰卻收到了曲徑通幽、“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效果。作者力求以最簡約的筆觸和穿綴,讓小人物、小細節、小邏輯來推動完成一個大概念、大行囊的運行軌跡。故事從一群知青插隊寫起,知青楊眉與當地的返鄉青年林青有了情感上的聯係,通過纏綿悱惻的愛情,組建了在世俗眼中存在城鄉差別而不般配的幸福家庭。不幸的是,後來的林青竟然患上了癌症,使這個家庭結構傾斜複傾斜。而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個村子竟然有很多人都患上了癌症。為了切斷飲食汙染鏈條,林青大膽地做了個決定:帶領“癌症村”的患者上山到菊花洞治病。林青與這群癌症患者,在山上親手培育種植各類中草藥,通過中醫及“無公害”、“有機”等手段治病養病,在原生態的淨化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嚐試,終於戰勝病魔,並從中得到啟發,最終擁有了為人類健康謀福祉的“生態農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