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中的印痕(1 / 1)

跋涉中的印痕

讀徐濤的詩作,讓你感覺到詩人和生活貼得很近,他是在用心、用情、用意為我們構築一道道精神的籬笆,讓我們在母語裏盡情享受由文字編織所帶來的快樂、溫馨與溫暖。

徐濤曾對我說,他是把文學當宗教,當信仰,當一生的伴侶。這話聽起來帶有幾分悲壯的味道,很有些像聖徒的誓言。事實上,徐濤跋涉在創作之路上,孜孜矻矻,一直以實際行動印證著他對文學的這份虔誠。

我與徐濤相識於1992年6月的《莽原》文學培訓班上。初識徐濤,感覺他是一位忠厚、實在、對文學滿懷赤誠的人。那時我還在小鎮上開著一家診所。因為是鄰縣,我們文友之間偶或有一些走動,喝酒聊天,暢談文學,縱論人生,那份融融情感,至今令人回味、十分留戀。後來,我輾轉到省城發展了,徐濤也因生計問題四處漂泊。間或有電話聯係和信函往來。這期間,盡管生存環境較為艱難,但徐濤的寫作始終沒有放棄,夢想不曾間斷,且歌且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2002年7月,徐濤在江蘇無錫打工時,出版了第一本個人詩歌作品集《愛情·鄉謠及其它》(中國文聯出版社),這標誌著徐濤的創作日趨成熟和質的飛躍。當我接到文友徐濤的贈書,先是感佩,繼而感動。感佩的是作者對文學創作的執著。感動的是手頭拮據的徐濤,出書竟是靠著打工和親友的幫忙實現的。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有了這番執著的追求,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徐濤在文學之路上一定會走得更遠,更美的風景會離他越來越近。

《文學的印痕》是徐濤的第二本作品集。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作、發表的評論、隨筆、詩歌等近百篇(首)。我曾在幾位朋友麵前探討過徐濤的為人及為文。平民精神與草根意識始終貫穿在他的創作中。在他的身上,足以體現當今時代的文人風貌與草根文化創作的詩人品質。生活中的徐濤是堅韌的,厚道的,甚至有些不善言辭,但他的詩(如《愛情》、《豫南·茶鄉》、《漁家傲》、《淮河,我故鄉的河》等)卻寫得洗練空靈,意境優美,蘊含豐厚,生活氣息較為濃鬱,讓你在不盡地閱讀中不斷獲得美的享受;而有的詩(如《懷念屈原》、《象棋啟示錄》、《關注科索沃》、《我殘疾的妹妹》等),讓你強烈地感受到,這位性格有些內斂的鄉村詩人,似乎將自己滿腔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中,那份恣肆汪洋,那份情真意切,彙聚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浸染著你,拍打著你,震撼著你。讀徐濤的詩作,讓你感覺到詩人和生活貼得很近,他是在用心、用情、用意為我們構築一道道精神的籬笆,讓我們在母語裏盡情享受由文字編織所帶來的快樂、溫馨與溫暖。

《文學的印痕》是一本綜合作品集,雖然有些“雜”,但這份“雜”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雜糅,它較全麵、深刻地為我們展現、闡釋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忠實地記錄了作者在文學創作活動中的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了一道了解社會的多元圖景,讓我們在跋涉者的每一步印痕中,撿拾更多閃光的珠貝。在這本作品集裏,我不僅領略了徐濤的精短詩作,更是集中研讀了他的部分文章,即便是一篇短小的《祭祖文》也讓我對他刮目相看。徐濤的閱曆,徐濤的知識麵,徐濤深厚的古文功底,已為他積澱了豐贍的創作準備,信手拈來的一個素材,在他的筆下都變得很有意趣。說“雜”,絕對沒有貶低或不屑的色彩,它有力地證明了徐濤在創作上是個多麵手,讓我看到了他的才情,顯現了他不可小覷的藝術稟賦。這部作品集,將是徐濤的一次創作轉折,或曰新的起點。

在《文學的印痕》裏,我很吃驚、也很高興地看到作者的評論潛質。此前,我僅僅知道徐濤的詩歌創作已漸臻佳境,對他的評論知之不多。但他的評論,像《永遠的海子》、《局部的田君》、《解讀溫青》、《一路風塵的歌者》、《書寫傳奇的人》等等篇章,條分縷析,到位深刻,令人信服。我曾與作者交流過,信陽不缺詩人,但缺少純粹意義上的評論家。倘若徐濤能在這方麵潛心研究,有所突破,假以時日,信陽的文壇,定會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百花齊放,百花爭豔,而熱鬧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