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編動態——係列速寫之一
在僑務辦公室工作的淩鼎年先生創作欲望極強,已有兩千多篇小小說作品遍撒東南亞等地區。他一邊工作,一邊創作,還頻頻應邀參加各類國際學術研討會。
《立正》的作者八十高齡的許行老人,聽說本刊創刊後,特意給編輯部打來電話,表示祝賀。許老爽快地答應一旦有了小小說佳作定當支持本刊。在電話裏,我們從許老朗朗的笑聲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身體依然健康,思維依然敏銳,底氣十足,不減當年。
在僑務辦公室工作的淩鼎年先生創作欲望極強,已有兩千多篇小小說作品遍撒東南亞等地區。他一邊工作,一邊創作,還頻頻應邀參加各類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他又接到徐州師大中文係的邀請,參加在徐州召開的“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教學研討會”。淩鼎年還有一項工作,就是不斷給全國各地的業餘作者回信和推薦他們的作品。淩鼎年是位好心人。
《女匪》的作者孫方友已於2002年年底調入了河南省文學院搞專業創作,徹底成了一位靠文學吃“皇糧”的人。過去窮怕了,現在想吃一身肥肉,卻吃了個血脂高,心髒、血壓都有點兒問題,減肥又沒有勇氣,老嘴饞,正異想天開準備發明一個“解饞器”,不吃東西又能飽口福,還想投入市場賺幾兩碎銀。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呢?
王奎山是一位嚴肅型作家,以寫民風民情奠定了其在小小說領域的地位。奎山近日在給本刊編輯的來信中說:“人,有時候是需要一點鴕鳥精神的。然而就整體而言,我對人生持悲觀態度……”其實像奎山這樣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正是因為思考得多了,不一定某天又冒出一篇驚世之作呢!
《水中望月》的作者秦德龍每個雙休日都要寫作品。寫好一篇,就四處打電話,說笑一番,勞逸結合。你隻要接到德龍的電話,一定是他有了得意之作。當然,德龍不但寫小說,也應報刊的約稿寫故事、寫小品、寫雜文、寫隨筆,寫報告文學。德龍最近又踏上寫歌詞的門檻了,在麵向全國征集“鄭州形象”歌詞活動中,其創作的《老鄉,來碗燴麵》,入選壓軸。
南國小小說作家沈祖連一邊寫小小說,一邊做生意,而且做得很大。前一段自建了一幢樓房,6層,700多平方米。可因為是頭一次建房,沒經驗,入住之後覺得不滿意,加之麵臨主幹道,熱鬧有餘而清靜不足,便又選一僻靜處重蓋一幢6層樓,目前感覺尚好。等到什麼時候不滿意了,他還想重新蓋,因為還有3塊屬於他的宅地在待價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