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夫:朝聖路上與挑著的家
周鵬飛
“醫學隻能救一人,而文學將可以拯救更多的人。”魚和熊掌難以兼得,像當年的魯迅一樣,吳萬夫最終選擇了棄醫而從文。他南下廣州,輾轉鄭州,取道北京,再進鄭州,開始了文學追逐中的飄泊之旅。
他是一個勤奮的文學種植者。多年來,無論自己的生活狀況多麼嚴酷,他都堅持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
他是一個生活的呐喊者。他的作品始終關注著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他的筆觸一直深入到了生活的最根部,筆下多是在生活中掙紮、拚搏的小人物的命運。
他更是一個時代的歌者。看他的小說你可以聽到一聲聲帶血絲的呼喚,看到一顆蒼涼的悲憫之心在跳動……他為善良和美好的人性而歌,為民間的正義而歌。
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佩甫說:“默默寫作,從不張揚,也從不求什麼。這就是吳萬夫。”
挑著的家
20世紀60年代末,吳萬夫出生在河南省光山縣孫鐵鋪鎮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而他的童年也是在無奈的憂鬱和淚水中度過。
“是苦難的家庭使我過早成熟,又突然與繆斯女神結緣。” 吳萬夫自述:母親10歲時雙目失明,父親長年患有哮喘病,兄弟姐妹七八個……
“我記事的時候,家裏從沒舍得吃過一頓幹飯。最奢侈的時候,不過就是稀飯鍋裏下著麩子搓就的丸子,就這還不能時常食用。”
“家裏是債台高築。分家時,為了一頭豬崽,二哥和父親吵得不可開交。一向剛強的父親,氣得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那哭聲至今仍是一條嗚嗚咽咽的河……”
“讀高中時因拖欠學雜費,被班主任多次下‘最後通牒’……上衛校時,因經濟拮據,吃飯吃菜總成問題,鬧了個神經衰弱不說,最後一年,因實在交不起學費,被迫停學一個多月。”
……
吳萬夫開始走上文學之路,那還是高二的時候。縣報上發表了他的詩作《願你》和小小說《老郭頭的死》。吳萬夫決定利用午休時間,去拜訪一下編輯老師,以便當麵向他們討教有關文學的創作知識。
那是一個陰雨天,當放學的鍾聲剛剛敲響,他便急不可待地衝出教室,跨上借來的自行車,一路向縣城奔去。剛出孫鋪鎮,瓢潑大雨就下個不停。為了及早見到神聖的編輯老師,他義無返顧地一路狂奔。那是怎樣的一輛自行車啊!用別人的話說:除了鈴鐺不響,其他部位都響;用他自己的話形容是:蹬一圈,走半圈,一圈不蹬退下來。然而,就是這樣的一輛自行車,絲毫沒有影響吳萬夫對文學朝覲的火熱心情,“雨中的我,早如一隻落湯雞,依然是搖頭晃腦一路引吭高歌”。
“苦難是一所大學。”吳萬夫成家後和妻子從鄉下到孫鐵鋪鎮開起了診所。“沒有要父母一分錢,隻帶了幾斤大米和一條板凳,還替父母背了幾千元的債。”談起那時的窘況,吳萬夫說,真是黃蓮拌苦參——苦上加苦!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一邊開門診忙活著掙錢養家糊口,一邊還見縫插針地讀書寫作。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幾年後,這位口碑極好的年輕醫生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協會,並被人們譽為“小鎮上的作家”。
“醫學隻能救一人,而文學將可以拯救更多的人。”魚和熊掌難以兼得,像當年的魯迅一樣,吳萬夫最終選擇了棄醫而從文。他南下廣州,輾轉鄭州,取道北京,再進鄭州,開始了文學追逐中的飄泊之旅。
“我特別感激妻子!是她在最困難的時侯一直支持我的創作。”回憶起當年的生活,至今吳萬夫的眼裏依然會瞬間蒙上一層水霧。他在出版第二本小說集時,專門用“挑著的家”給作品集命名。“生活的跋涉之旅是艱苦的,但因為有了文學的篝火映照,即使是‘挑著的家’,也感到格外溫暖。”
農民工的“代言人”
吳萬夫的農民工情結,源自於他的弟弟。
1989年,弟弟遠赴鄭州打工,幾天後突然從腳手架上摔下。吳萬夫聞訊後感慨萬千,自幼對苦難敏感的他,堅持創作了小說《弟弟》,而後在《百花園》發表。
“農民工,同樣需要社會的尊重與嗬護!”基於這樣的認識,吳萬夫的筆端關注更多的是打工者的艱辛生活,描述他們的生存狀態及思想上的無奈與迷茫。同時,也從不同側麵反映出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在他的作品中,飽蘸著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與同情。他還以敏銳的洞察力、深邃的見解及犀利的筆鋒,對人性缺陷、世態萬相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剖析與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