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要有益於世道人心(2 / 3)

作家在創作中一定要遵循藝術規律,要明白生活的真實不等於藝術的真實。常常,我們會聽到某人對某部電影或小說指指點點道:“這個地方看起來就很虛假!”“這個地方一點兒也不真實!”……顯然,被人們指認為“虛假”和“不真實”的地方,就是因為作者閉門造車、胡編亂造,在創作中違背了藝術規律。有時候,生活中發生的某個事件或細節,屬於個例,帶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使真實地發生和存在,但因為不具有普遍性,當我們不加藝術處理而直接照搬到作品中,難免會讓人質疑。

說到“歌頌與揭露”的問題,也值得每位作家深思與警醒。生活有真善美,自然就有假惡醜,這是生活規律,是兩種對立的哲學範疇。我們歌頌“陽光”,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積極向上;我們揭露“陰暗”,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珍愛生活。因此,大而無當的“歌頌”,有給人淪為“政治工具”之嫌;沒完沒了的“揭露”,難免令人產生消極頹廢情緒,這是一個民族不可取的。“歌頌與揭露”,應該是一種辯證關係,需要作家冷靜客觀地麵對。

陳:你為何格外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與生存狀態?你特殊的生活經曆,是否成為你寫作的精神財富與動力?

吳: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座金字塔,那麼小人物(又曰底層人物)則是構成整座塔的基座。曆史雖然是由勝利者寫的,但站在金字塔最底層的,仍然是無以數計的小人物。關注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表達他們的情感訴求,應該是每位作家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無論哪個國家的政黨或政要,都不會忽視這種來自民間的立場和聲音。表達對底層人物的關切,其實是關乎整個社會平穩、有序、健康、和諧地發展,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作家最起碼的態度。由於我出身於農村,這多年又一直漂泊在城市,所以對底層人物一直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自然對他們投過去更多溫情的目光。他們為我們的社會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付出了很多血汗,但勞動與報酬往往很難成正比,是社會保障係數最低的一群人,由於身份地位諸多原因,依然遭到來自方方麵麵的誤解甚至歧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關注他們的生存際遇,其實就是梳理我們社會不和諧的聲音。

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一名作家,隻有經曆多了,才能對人、對社會乃至整個時代有了全新而深入的把握與理解。人,總是在不斷的經曆中,才能感知更多的人和事,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經曆,對一名作家來說,是取之不竭的礦藏,是創作的源泉。古人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隻有你經曆多了才能長學問,隻有你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是寫好文章的關鍵。這些都是強調生活經曆的重要性。苦難的生活是每個人都不希望麵對的,但對於一名作家而言,未必就是壞事。無論生活的逆境對我多麼嚴酷,我從沒有頹廢沮喪過,我總是告誡自己說,這是上帝對我的磨礪,是饋贈給我的最好禮物。無論順境或逆境,我對生活始終懷著虔敬、感恩之心。由於特殊的生活經曆,在我的心中總是湧流一份別人無法體會的情感,想寫的東西很多,信手拈來,都會成為我的創作素材。因此,特殊的生活經曆對我而言,確實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