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嬉笑怒罵的寫作手法,讓作者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燃燒的童年》一文中,作者寫道:“四哥本來又黑又小,這下在鍋灶裏更是被染成了一隻花鼻子貓,那模樣委實滑稽,讓人忍俊不禁。”“因為吸煙,童年的那場大火,一直燃燒至今,把我從幼稚煆燒成熟。”在《尋夢的日子》一文中,作者這樣寫道:“俗話說,禿子不喜歡說頭禿,麻子不喜歡說臉麻,而小文偏偏是哪壺水不開提哪壺。”又如,“我時常暗自歎息,捫心撫慰,忍氣吞聲,告誡自己‘溫良恭儉讓’。我記得有一句詩是‘手把痛苦往肉裏扣’,我希望自己也時常保持這種精神。”(《人在屋簷下》)“那時的我,便對學堂情有獨鍾和殷切向往。於是學堂便成了朝覲的聖殿,我心靈的小鳥,時時都想歡呼雀躍在通往麥加聖地的路上。”(《曾經有過的風景》)“於是我們每次挨了打,哪怕吃不進飯,也得木然地端著碗,任大顆大顆淚珠子,吧嗒吧嗒砸落稀飯裏,濺起朵朵水花。”(《活著為什麼》)看著這些句子,你總能在作者的嬉笑怒罵間,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乃至找尋到生命的智慧。
四、對親情的嗬護與重視,凸顯了作者的俠骨柔情
眾所周知,一位有正義感、有影響力的作家,往往也是一位有愛心、有孝心、有責任心的兒子、丈夫、父親。萬夫兄正是這樣一位熱愛家庭、摯愛親人的熱血男兒。在《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一書中,選用了很多作者的親情類散文,如《我欠母親一頓揍》、《再看父親一眼》、《我們貧窮,但我們有詩》、《難忘七夕》、《堂堂女兒》、《難忘女兒心》等。
“我痛恨自己因為人生的一次不如意,竟然連春節都沒回來待在老人家身邊,讓他至死都沒看到自己的兒子一眼。我認為這是做兒子的最大不孝,是我一生都不能原諒的”,當得知父親去世的噩耗時,作者痛不欲生,為自己未能讓父親見到最後一麵而悔恨不已,發出“這一生,我都會生活在一種懺悔中”的哀號。雖然記憶中的父親蠻橫不講理,動輒對自己拳腳相向,但作者早已理解那不過是父親為生活所逼的一種特定精神狀態而已。骨肉相連的親情,讓作者對父親感激涕零。
在《堂堂女兒》一文中,作者以書信體的形式,向女兒表達了自己成為父親的欣喜與激動。文章感情飽滿,情感豐富,讀來讓人感動不已。特別是結尾處,作者動情地寫道:“堂堂,女兒,我永遠不會厚男薄女。男子堂堂。堂堂女兒。堂堂做一個有用的人。”作者不僅重視親情、珍惜親情,還謳歌親情、讚美親情,如他在《太陽出世》一文中寫道:“我忽然覺得人間的親情就是一輪太陽,當太陽出世時,我們沐浴在春光裏,生活無比美好。”
五、對萬夫兄作品的一些思考
從《挑著的家》、《金土》,到《生命的支撐》、《撿回的憂傷》,再到《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萬夫兄先後出版專著9部,每部專著在文學界都有一定的分量。有幸的是,我得以拜讀萬夫兄的所有作品,並有機會親近他,與其交流,聆聽他的哲言慧語。“萬法唯心造”,對萬夫兄的作品,我都是用心去讀,用心去思,細品起來,真是獲益無窮。
關於萬夫兄的作品,我有三點想法:一是萬夫兄是帶著熱情與責任心來創作每一篇、每一部作品的。托爾斯泰說:“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成功和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係中也無所不及。”萬夫兄的作品,沒有任何空洞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的裝扮,很純碎、很樸實,卻能讓人振聾發聵;二是萬夫兄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和曆史的廣度上,傾心編織每一字、每一句;三是萬夫兄鐵骨錚錚、正義凜然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唐代大文豪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某種程度上,萬夫兄的作品早已超出了時和事,經得起後人的推敲,經得起曆史的檢驗。下一個千年,你再去品讀萬夫兄的作品,一樣能蕩滌心靈、引發共鳴。
在與萬夫兄小聚時,他總是顯得很隨和,不時給我夾菜、倒水,這些情景,總在我腦海裏遊走,讓我心生恭敬。苦難的日子已經離萬夫兄越來越遠,當下的幸福已與他形影不離。或許,你還在貧窮的邊緣;或許,你還在苦難的深淵;或許,你還在為夢想的實現而奔波流離……那麼,請與我一起,朗誦吳萬夫先生在《尋夢的日子》文末所寫的一段話——
“我知道尋夢的路程還很長,有風,有雨,有霧,有霜,但更多的卻是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