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小小說之花(“世家現象”三人談)
程習武 吳萬夫 鄒磊
一個作家創作風格的形成,主要與他(她)的學識素養、個人生活經曆等等有最直接、最根本的關係。小小說的“世家”現象,隻能是親屬間的一種影響或帶動,在這種影響或帶動下,創作者於蟬蛻的過程中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鄒:這一季度我們的“小小說演習”欄目以“小小說世家現象”為由頭,分別在4、5、6期登載了6對親屬的12篇小小說。因為版麵關係,還有許多對親屬作者的作品就不能同欄問世了。遺憾之餘,感到欣慰的是,從第4期欄目一開,編輯部的稿子就排成隊了,很多小小說作者拉上親人紛紛寄來了作品和照片,情狀迫切,令編輯部既高興又為難。今天邀二位來,想針對小小說“世家現象”進行一個小討論,二位不妨暢所欲言談一下對創作中的世家現象的看法。
吳:“小小說演習”欄目自開辦以來,已受到廣大讀者的普遍關注和眾多作者的積極參與。“演習”的要旨並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翻新,它為小小說的多種可能性和小小說的“世家”現象等等提供了一種參照和探索。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更多的作家、作者提供了一次“實彈演習”的機會。小小說的“世家”現象是平民藝術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百花園》為小小說“世家”開設一塊園地,既是一種展示又是活躍、點綴《百花園》的一道景觀。這次“演習”共推出6對親屬的12篇小小說作品,就整體質量而言,淩君洋、張可、沈荼三位作者的作品稍嫌稚嫩、單薄了一些,他們畢竟還年輕,他們是小小說的未來,他們是小小說百花園中的一隻青蘋果,雖然略有苦澀,但從他們身上已看見了一種日漸成熟的希望。
程:“小小說世家”是一種有益的現象,是小小說的幸事。“世家”既是小小說繁榮的標誌,又是小小說朝向更高層麵發展的促進劑。既然是“家”,就有了血緣與親情,一家人之間的商討與交流是一般的文友間相類的形式所不能比擬。“先學”扶掖“後學”,“後學”的進步又反過來刺激“先學”,這種互動對小小說的發展與進步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
鄒:我們看這三期6對親屬12個人的創作不難發現這麼一個特點:一個稍老道,一個略顯稚嫩。很明顯他們在小小說這種文體的創作上,有一個傳幫帶的關係,或前輩帶動後生,或丈夫影響妻子,那麼他們在創作風格上是不是也有所謂“近親繁殖”,你們對這個怎麼看?
吳:文學創作純粹是一種自覺行為。前輩帶動後生也好,丈夫影響妻子也罷,這一切都須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決不能牽強附會,勉為其難。一個作家可以言傳身教一些創作技巧,但決不能言傳身教創作風格。一個作家創作風格的形成,主要與他(她)的學識素養、個人生活經曆等等有最直接、最根本的關係。小小說的“世家”現象,隻能是親屬間的一種影響或帶動,在這種影響或帶動下,創作者於蟬蛻的過程中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流動變化的,何況創作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