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不要說禁忌話,別傷女孩的自尊心(2)(1 / 3)

聽了月月的話,小張明白了,“第二名有什麼好高興的,你要能超過張小燕,那才叫本事”,原來是王姐這句話引起了月月的不滿。小張將月月的話轉述給王姐,王姐很驚訝,說自己之所以那樣說,隻是想激勵月月奮起直追,並沒有不高興。

王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的“激將法”在月月的心裏卻是一盆冷水。月月覺得無論自己怎樣努力,媽媽總是不高興,也不會表揚自己。久而久之,月月與王姐便有了距離感。

青春期女孩的心智不像大人那樣成熟,很難理解不父母激將法的苦心,她隻當那是父母不滿意、不喜歡自己的表現。所以,青春期女孩做錯事時,父母要批評。但是,當她取得成績的時候,父母就該不吝表揚。而曲線激勵女孩的激將法容易適得其反,一定要慎用。

每個女孩都有自己的特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是個獨立體,父母不能將她當成附屬品來看待。每個女孩也都是有差別的,父母不要讓她做別人的複製品。“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隻用去看,不要比較”,比來比去,隻會阻礙女孩的健康成長。

父母可以拿青春期女孩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她的成功和失敗比,就是不能拿她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比。這樣,青春期女孩才不會在壓抑的指責聲中成長,她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

尊重女孩,別輕易揭短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母親當著親戚朋友的麵,大聲訓斥孩子,“你怎麼這麼笨,數學又不及格”,“這麼大了還尿床,真不像話”。更有甚者,當著老師、同學的麵,揭孩子的短,“她謊話連篇,你不能信她的話”,“她又偷拿了同學的東西,看我回家怎麼收拾她”。

有的父母認為,女孩學習成績不好、不爭氣、做了錯事,當眾揭她的短,讓她覺得羞恥,可以刺激她一下,促使她為挽回自尊而改正缺點。其實,父母這樣做,是在拿女孩的痛苦來泄憤,是父母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樣的父母內心深處在怨恨女孩不爭氣,同時也在怨恨自己教育的失敗。他們以一種扭曲的方式來消解這種怨恨——嘲弄女孩的過失,揭她的短,以免別人說自己教女無方。實際上,這種做法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會影響青春期女孩的心理健康。

很多青春期女孩在被父母揭短後,會產生更深的負罪感和心理上的自我貶低,變得自卑、敏感,喪失努力進取的信心。有些性格倔強的青春期女孩還容易產生強烈的對抗情緒和叛逆心理。這樣,女孩就會在歧路上越走越遠,與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馳。

人都是希望別人喜歡自己、樂於容納自己,青春期女孩也不例外。她希望在外人麵前表現得聰明可愛、活潑開朗。而家長無意的幾句話,就揭了女孩的傷疤,一下子就破壞了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女孩肯定會不高興,甚至可能大發脾氣。

父母揭女孩的短,無疑是在暗示女孩:你不行,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久而久之,女孩就會接受這種暗示,自認為“反正我也不行了,我笨”。她的自卑心理會慢慢形成,她原有的缺點也會進一步擴大化,不良行為變本加厲。

另外,揭短總會給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悅心理,使人與人心理距離越來越遠,形成一堵牆,敬而遠之,難以越過。同樣,青春期女孩也會產生一種感覺:父母不喜歡我,他們以我為恥,以為我給他們丟了臉,他們存心讓我丟臉。這樣下去,青春期女孩就會與家長之間產生感情隔閡,影響家庭關係的和諧發展。

一位教育專家曾在某市舉行過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專題講座,不少家長從中受益。時間已經過去將近一年了,但現場的一個突發事件始終讓這位教育專家難以忘懷。

當時,在聽眾提問的時間裏,一位媽媽拉著一個女孩,衝到講台上,情緒很激動,聲音都有點失控,焦慮地說:“楊博士,這是我女兒,她今年13歲,上初一。上課時,她注意力非常不集中,非常愛動,我很苦惱,也說她,她就是改不了。我很煩心,不知道該怎麼辦?”

女孩在講台上,看到台下有那麼多人,一下子蒙了。聽到母親這樣說自己,直往後躲。媽媽強行把女兒拉了出來,女孩滿臉通紅。教育專家的臉上露出了心痛,他蹲在女孩麵前,剛剛開口說話,女孩就捂著耳朵、低著頭,眼淚掉了下來。台下的聽眾席裏傳來一片歎息聲。有人說:“這位家長的做法不妥當,怎麼能在這麼多人麵前揭孩子的短!”

因為時間倉促,教育專家沒來得及進行現場調解。但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還是忍不住歎息:“不知道這位媽媽是不是第一次這樣做,媽媽的心情可以理解,她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好’, 她當眾揭孩子傷疤的做法也需要很大勇氣。但是,她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種‘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沒有自信。”

有時候,在鄰居和幾個好友相聚時,有的父母喜歡對主人的孩子誇獎幾句,這通常是一種客套。但有的父母為了表示謙虛,在聽到讚美時總愛說:“唉,我這個姑娘很任性,非常不聽話!”或者:“都上中學了,還那麼嬌氣,什麼事都要我這個做母親的督促!”如果女孩沒有這些缺點,為了謙虛,父母這樣說就不對了;即使女孩真有這些缺點,父母也不應該向外人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