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寫作文。為了提高她的作文水平,父母給她買了很多作文輔導書,但效果甚微。
一天,黃靜閑來無事,突然有了寫詩的雅興。從來沒有寫過詩,更不知道如何寫詩的她,在晚飯後顧不上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寫下一首詩——《青春旋律》。
當她興致勃勃地把這首詩拿給爸爸看時,爸爸大聲地朗讀了一遍,然後稱讚她:“你第一次寫詩,就寫這麼好,真棒!相信你以後一定會寫出更好的詩和文章!”
第二天,爸爸把這首詩一個字未改地貼到了他為黃靜製作的網頁上,讓登陸她網站的人都能看到黃靜的第一首詩。妻子阻攔道:“黃靜那也叫詩,別讓別人看了笑話,還是免了吧。”爸爸堅持:“這是黃靜真實的成長記錄,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寫詩,那些大詩人的第一首詩說不定還趕不上咱們女兒寫的呢!”黃靜看了網頁以後,非常開心:“嗬嗬,我的詩都可以貼到網上展覽了!”
後來,黃靜陸續又寫了好幾首詩。每次,爸爸都要加以評價,當然表揚得多,否定、引導的工作盡量做到“無痕”。在爸爸的肯定聲中,黃靜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了。她說:“每當自己完成一篇文章,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我就會覺得寫作文真是一件快樂、開心又輕鬆的事情。”
教育專家一再強調父母不可以否定孩子,否則會破壞孩子的人格完整,這是很有道理的。
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在家受到父母的否定和藐視,從而產生了挫折感。於是,他們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暴自棄,導致犯罪。
父母經常否定女孩,會對她造成極大的打擊。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女孩,父母講的話,對她更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即使沒有產生什麼不良的後果,她在人格上也會形成極大的負數。
生活中,有的父母動不動就說女孩不懂事、不省心、不聽話、沒出息……不經意的一兩句話,都會給女孩打上烙印,會將她變成了家庭或學校中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她的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比如,當女孩讀錯了一個英語句子,父母說:“你的閱讀能力真弱,連這麼簡單的句子都會讀錯。”這就等於先給女孩下了個定義,而且是針對她這個人下了結論。而女孩是不自知的,她會從父母的否定中給自己貼上“我的閱讀能力很弱”的標簽。
如果父母換種說法:“這個句子應該這麼讀,就對了,你要把舌頭放在……記住了吧?”在此,父母針對的是發音方式,是事情,是第三方,而不是孩子這個人。
再如,如果父母發現女孩早戀,不要說:“你真是不學好,小小年紀就學會談戀愛了,以後還會有什麼出息!”這是對女孩未來的否定,會讓她對以後的生活失去信心。
父母應該換種說法說:“到了這個年齡,女孩都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是生理需要的表達。我在你這個年齡也一樣,隻不過我知道那是個騙局,因為身體成熟了並不代表心理也成熟了。男女談戀愛的本質目的是婚姻,婚姻要求你的心理必須成熟,否則承擔不起家庭的責任。因此,我不反對你們接觸,可你一定要知道這隻是生理衝動。就像一棵樹雖然長高了,卻還沒有經曆風吹雨打的磨煉,因此還算不上成材,也沒有能力為一個生態係統負責。所以,為了真正的飽滿和堅實,隻能不斷充實自己……”
在教育青春期女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但不要否定女孩,破壞她的正常思維,要尊重和肯定她。如果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女孩就會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即使她將來遇到很多風雨和困境,她也不會被摧垮。
不要讓女孩為父母的夢想買單
生活中,一些父母總會把自己的偉大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們相信:在自己失敗的領域,孩子一定能夠成功。有的父母太執著於自己的夢想,甚至無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他們一旦發覺孩子不可能實現他們的願望,就會感到極大的失望,便開始打擊孩子,不斷地用言語貶低孩子。既然父母的話像聖旨一樣不可違背,那麼,孩子就會順著他們的想法去想,認為自己的確一無是處。孩子長大以後,這些壓抑的情緒就會在各方麵反映出來,他們在愛情、工作以及同他人的關係中都會受到影響。
有的父母認為,青春期女孩年齡還小,很多事情她都不懂,自己為她做出的選擇對她有好處。殊不知,女孩雖然年齡小,但是她也有鮮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興趣、誌向和理想。女孩為了自己的這些目標而努力的時候,是自覺自願、積極主動的,而且學得又快又好,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