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不要說禁忌話,別傷女孩的自尊心(4)(2 / 2)

事實上,很多時候,父母與其花很多精力貶低女孩,告訴女孩一大堆不著邊際的大道理,不如親自示範給女孩看。女孩一些小小的缺點往往會通過父母的一個示範行為就可以矯正,而且還能維護女孩的自尊心。

2.給女孩壓力的話——“你要科科都考到90分以上!”

分數本是對孩子學習情況的一個檢驗,是老師、家長和孩子自己反饋信息的一個渠道、一種手段,隻是測評孩子學業的一個參考,分數的高低並不能用來評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試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分數高低決定著孩子的升級、升學、就業的現實狀態下,分數變成目的,變成了孩子、家長追逐的唯一目標。

今天,學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擬統考的成績。林紅一進門,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後麵問:“怎麼樣?考了多少分?”林紅一邊放書包,一邊回過頭來說:“爸,還可以,就是……”爸爸臉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見了,轉身坐到沙發上,打斷了女兒的話:“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科科不能低於90分,你隻要告訴我結果!”

林紅顯得有些不安了,躲閃著爸爸的目光:“除了數學,都高於90分。數學題太難了,我考了83分,是我們班的前15名,還有人不及格呢……”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麵的,沒點兒上進心!你們班有沒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女兒輕輕地點了點頭,他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別人能考90分,你怎麼就不能?題太難,別人怎麼不覺得難?看來,還是你不努力!告訴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點高中,就必須得用功,知道嗎?每門功課都不能低於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後的目標,你給我記住了!這個星期六、星期日哪兒都不許去,在家把模擬統考的題目重新做一遍。”從那以後,林紅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

3.利誘的話——“你若能考進班級前三名,我就獎給你50塊錢!”

用錢物獎賞孩子,可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卻也是很不明智的一件事,因為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為拿到獎金而埋頭苦讀,不禁沾沾自喜。但研究表明,金錢的誘惑,往往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一方麵,用錢物刺激孩子的學習熱情不僅不能持久,而且還會使獲得金錢的欲望充塞孩子的頭腦,使之形成“拜金主義”;另一方麵,拿到獎金還容易滋長孩子的僥幸心理。街頭摸獎者在決心掏錢買獎券的時候,心理上已認定獲獎“十拿九穩”。孩子若是產生了類似這樣的心理,學習必然會懈怠下來。

父母鼓勵女孩學習,應注重精神鼓勵,賦予孩子努力學習的榮譽感、自信心。

另外,家長隻獎勵孩子的前三名也是不對的,這容易導致對孩子努力的忽視。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進了班級前三名固然可嘉,但若考到第四名、第五名,隻要盡了力,也是不錯的,父母亦應予以適當的鼓勵。若孩子取得了優良的成績,距獲獎目標隻有一步之遙,卻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她就會感到十分沮喪。這往往導致女孩把學習興趣轉移到能否獲得獎勵上去。換言之,就是女孩把獲獎當成了學習目的,這對其成長是很不利的。

4.威脅的話——“我今天非揍死你不可!”

如今,仍有一些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還常說這句話:“我今天非揍死你不可!”這句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家長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由於這樣說的僅僅是一句“大話”,根本無法兌現(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女孩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她的活動。

5.自卑的話——“我沒本事。”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象,比如,當孩子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用“我沒本事”來開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談話。因為父母的自卑感會“傳染”給女孩,她會認為:“父母沒本事,我又能怎樣?”父母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

6.強硬的話——“你滾吧,想去哪兒去哪兒!”

有的父母喜歡利用女孩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出“我不管你了”,“你滾吧,想去哪兒去哪兒”的話恐嚇女孩,以發泄自己對孩子的不滿。很多自尊心強的青春期女孩,就會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總說這種強硬的話而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