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細心聽要求,認真對待女孩提出的問題(1)(1 / 3)

處於青春期的女孩總是會向父母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問題。父母要細心傾聽女孩的要求,分辨哪些應該被滿足,哪些應該被拒絕;要認真解答女孩的疑問,不要敷衍了事。這樣,女孩才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講出自己的心聲。

別對女孩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

生活中,相信一些家長會有類似的經曆:帶女孩去商場,不管女孩要什麼,自己都會順著她,給她買;吃飯的時候,女孩挑食,不吃蔬菜隻吃肉,自己就由著她的性子;女孩想幾點睡覺就幾點睡覺,自己從來不催促她。這種百依百順,對孩子的要求統統滿足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溺愛。

溺愛是低層次的愛,教育專家將它稱為“甜毒品”。雖然表麵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就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孩子享受著家長的“百依百順”與“有求必應”,就會養成任性、撒嬌、好發脾氣的不良習慣,稍不如意就打滾撒潑、又哭又鬧,這不僅讓父母很難堪,而且很可能讓女孩成為“問題少女”。

丁玲的爸爸出國進修,長時間不在家。媽媽覺得不能讓丁玲受一點委屈,就對她百般嬌慣。隻要丁玲要求,她都不會拒絕。媽媽的嬌慣,使丁玲變得我行我素。

丁玲經常在外麵惹是生非,不是和同學吵架,就是毀壞別人的東西。有人上門對丁玲的媽媽抱怨,媽媽卻不把別人的損失放在眼裏,不但不批評孩子的過錯,還說別人的不是。丁玲在媽媽的嬌慣下,變得為所欲為,她知道有了問題媽媽總會幫她解決的。

一天上課時,她突然被警察帶走了,原來她參與打架,還將別人打成重傷。媽媽非常後悔自己以前對女兒的嬌慣放縱。

有的父母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吃過很多苦。他們認為自己所受過的苦,不該在孩子身上重演,就努力為孩子創造富足寬裕的生活環境,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父母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可這不是愛,是對女孩的一種傷害。女孩會在父母無限製地滿足自己要求的過程中,偏離健康成長的軌道。

劉豔的父親幼時家境貧寒,生活得很艱辛。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他認為不能再苦孩子了。所以,他對女兒關愛有加。平時,劉豔要什麼,父親就會給她買什麼,要多少零花錢就給她多少。

上中學後,劉豔胡亂花錢的不良習慣變本加厲,並且受不了學校的束縛。父親意識到該嚴格管教女兒了,於是,開始控製她的零花錢。但是一向自由慣了的劉豔根本控製不了自己,竟然偷拿了父親的1000元錢去買衣服。父親很無奈,也很痛心。

女孩不用付出努力,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對她隻有百害而無一利。父母的遷就、溺愛、縱容,會助長女孩的物質欲望,容易使孩子養成自私、缺乏同情心、沒有責任感的不良品行。由此派生出女孩不聽話的諸多問題,會給父母管教女孩帶來很多麻煩,這是每位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一位母親說:“平時我對女兒關心得無微不至,她提出的要求,我幾乎樣樣滿足。可她對我卻非常冷淡。我過生日那天,朋友往家裏打電話。恰巧我不在家,女兒接的電話。朋友告訴她:‘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女兒冷冷地說:‘我媽過生日跟我有什麼關係?’聽了這話,我的心都傷透了。每次她過生日,我給她買這買那,她怎麼都忘了?”

是女孩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嗎?不。那麼“愛丟失症”的根源在哪裏?是父母的“極度關愛”、“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女孩的自私,使她心中隻有自己,沒有別人。

“慣子如殺子”,這是一句古訓。父母都愛孩子,但是應該理智地愛孩子。父母應寬容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接受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毫無原則地嬌慣孩子,這是在害孩子。

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的女孩,動手能力較差,學習中遇到困難也隻會退縮,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步入社會後,由於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她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女孩缺乏愛他人的情感體驗,也是父母溺愛產生的後果。現在的女孩大多是獨生女,整天被父母的愛包圍,隻會坦然地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

青春期女孩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愛,這種愛不僅要博大無私,更要理智和冷靜。父母要理性地愛女孩,幫助她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要奪回自己的控製權。

《兒童溺愛綜合症》的作者、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琪·瑪蔓指出,家長的過度放縱,已使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近乎極端的叛逆行為,這些孩子被定義為“兒童溺愛綜合症”患者。

今年隻有13歲的加拿大女孩瑪麗曾長期服用毒品類藥物,並且她每次離家出走都會長達幾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瑪麗並非出生在充滿暴力、辱罵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而是成長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過良好教育,對瑪麗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滿足,對她的行為更是非常包容與理解。卻不料,這種做法使瑪麗變得極為叛逆。

麥琪·瑪蔓表示,這是“兒童溺愛綜合症”的典型表現,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放縱正是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家長對孩子的百依百順使他們過早地習慣於我行我素,進而做出許多有悖社會傳統的過激行為,如吸毒、自殺、聚眾鬥毆、破壞公共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