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給女孩提出合理化建議
父母拒絕了女孩的不合理要求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女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不能拒絕後,便不管不問。拒絕是使女孩得到一次成長的機會,使她學會判斷哪些事適合自己做,哪些事不能去做,決不能對她進行全盤否定。女孩的願望往往都是美好的,隻是由於經驗有限,所選擇的方式並不適合自己。所以,父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女孩向好的方向發展,告訴她還有更好的行為規則與方式。這也是一個幫助女孩學習自我分析、自我實現的機會。把握好這樣的機會,會使女孩與父母更親近,她也更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心底的話。
細心傾聽,滿足女孩的合理要求
青春期女孩提出的要求,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合理的,一類是無理的,還有一類是介於合理與無理“兩可之間”的。
對女孩提出的合理要求,父母應當即時答應。但是,有的父母沒有認真地傾聽、辨別女孩的要求,對女孩提出的要求認識不準確。所以,即使女孩提出的要求非常合理,他們也堅決拒絕。例如,當女孩提出想買本課外讀本看看時,有的父母則以“你把自己的學習搞好就行了,不要看課外讀物”為由,拒絕女孩提出的合理要求,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果父母對女孩過於嚴厲,不尊重女孩,不管她提出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沒有實現的可能,都予以否認。這樣,女孩的要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不滿心理和對抗情緒,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當的要求,一味地順從大人,行為畏縮、膽小怕事,從而失去個性。
心理學家貝克說過:“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父母,也許可以逼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也會使子女有不安、依賴、膽怯、敢怒不敢言、不愛做勞心工作,以及不喜歡參加有創造性的活動等缺點。比較起來,這種教養方法是得不償失的。”父母管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則是父母的失職,這是常理。但有些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管得不當,會扼殺孩子本來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
李瑾放學回家後覺得很累,她想睡一會兒,然後再起來做作業。“晚上10點半之前不準睡覺,必須學習!”她剛躺下,爸爸便不容分說地叫她起床。她向爸爸提出要求:“爸,我們今天連著上了好幾節大課,一節自習課都沒有,我很累,讓我休息一會兒,我隻睡半個小時。”爸爸訓斥道:“你還學會討價還價了,小小年紀,哪那麼多要求,趕緊起來寫作業!”李瑾隻得強打精神看書學習,一直到十點半,她一個字也沒看下去。由於學習壓力過大,再加上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中考前一個月,李瑾患上了偏頭痛。醫生說她這種情況不適合參加考試,建議她休息兩個月。直到此時,爸爸才意識到,正是自己多次拒絕了女兒“希望有更多的休息時間”的要求,才導致她患病,他悔恨不已。
像李瑾這樣被父母嚴加管教、合理要求得不到滿足的女孩並不少。有的父母在生活中給女孩設置了太多的限製,這也不行,那也不準;有的父母則對女孩管得過細過死,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必須過問。女孩也希望有自己的自由,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主,希望自己的獨立活動不受到限製和幹涉,希望自己的要求得以實現。而父母對女孩幹預、設限、拒絕過多,會使女孩覺得自己沒有一點生活空間,心理壓力很大。為了使這些壓力得到釋放,女孩就會選擇與父母公然對抗,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一個離家出走的初中女孩說:“他們一切都給我安排好了,我提出的所有要求,他們一律說‘不’。我在家裏就像一個木偶,一點自由都沒有。他們越愛管我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不需要刻意約束女孩。把女孩管得越緊,女孩的壓力就會越大。一位母親曾寫過一篇名為《我的女兒被青春期撞了一下腰》的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隻要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不是過分的,不損失什麼實際利益的,家長都要盡量讓孩子滿足。”的確,孩子和成人一樣有著各種層次的需要,有生存的需要、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也有自我實現的需要。父母隻有滿足青春期女孩的合理需要,才能幫助她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如果青春期女孩的合理要求經常被拒絕,她就可能為了獲取某種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上的滿足感而養成說謊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