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依不饒:“什麼樣算發育好?是像你這樣,還是像她那樣?”女兒指著一旁的售貨員問道。趙女士看了一眼旁邊的售貨員,心想讓別人聽到了多尷尬,急忙示意女兒小聲點,並要帶她離開。誰知,女兒卻不依不饒:“媽,你還沒告訴我什麼樣的胸是發育好的?你和那個阿姨都穿這種‘小衣服’了嗎?”售貨員聽到了,很不高興地看著她們。旁邊經過的顧客也都回頭看她們,還偷偷笑著。趙女士實在忍無可忍了,伸手給了“多嘴”的女兒一巴掌。結果,東西沒買成,兩個人都氣呼呼地回家了。
從那以後,女兒提問的次數越來越少。趙女士換來了自己的安靜,卻使女兒失去了愛提問的好習慣,抹殺了她求知欲。
法國文學家巴爾紮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應歸功於為什麼,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青春期女孩愛提問題,是由於好奇的天性和對自然、社會等的認識欲望所引發的,它表現了女孩旺盛的求知欲和愛思考的可貴精神。對什麼東西都問個為什麼的好習慣,對女孩將來的成功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孩子所提的問題常常是千奇百怪的,甚至有些問題人類至今還沒有答案;有些問題由於父母知識有限,不能給出答案;有些問題又令父母感到很幼稚,忍俊不禁。但不管孩子提出什麼類型的問題,都是動了腦筋,經過了思考,並且想知道答案。父母對孩子所提出的任何問題,都不能敷衍塞責,更不能表示厭煩。
很多時候,女孩提問並不一定就是要一個準確的答案,她的快樂有時在提問這個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對女孩的提問有個交代,她在心理上就獲得了被接納被重視的滿足感,她的好奇心及對父母的信賴會慢慢地發展起來。那麼,具體來說,父母該如何對待青春期女孩“喋喋不休”的發問呢?
1.弄清女孩想知道什麼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對青春期女孩而言,她對未知世界懷有一份強烈的探知欲,其中提問就是這樣一種反映。但由於女孩的表達能力有限,有時,她想獲得某些問題的答案時,又無力建立一個問題來獲得她想知道的重點。因此,她提出的問題往往顯得“莫名其妙”。
麵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了解女孩對該事物已有多少認識。這樣,才能避免在你講了一大串之後,仍在女孩已知的領域裏兜圈子,讓她不滿意,更讓你心煩。因此,在回答問題之前,父母先要確認女孩到底想問什麼,可以設置一個類似或接近答案的問題來確定。比如,當女孩看到一隻母雞伏在草堆上,她也許會問出一連串的問題,但仍不能清楚地表達她想要問的。這時,父母可以設置一些諸如“你想知道雞蛋是從哪裏來的”或“你想問雞在那裏待著幹什麼”的問題,幫助女孩確定她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樣,父母的回答就會有的放矢了。
2.及時回答女孩的問題
當女孩提出問題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坦率地回答,發現問題就解決。如果女孩的問題堆積在一起,就更難對付了。而且,還可能讓孩子漸漸對父母失去信任,有問題也不會再問父母。
3.不要直接給女孩答案
對女孩提出的問題,父母最好不要直接給出答案,應該讓女孩先觀察一下,思考一番。如果女孩自己找出了答案,會比父母直接告訴她答案的效果好。如果女孩思考後,仍然不知道答案,父母就可以給她一個確定的答案也會比直接告訴她更好。
女孩提出的疑問,父母要如實回答
很多父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孩子越大,問的問題越少,越不愛和我們講話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女孩從小被敷衍慣了。父母沒有如實地、具體地將答案告訴女孩,女孩的疑問沒有得到尊重。久而久之,她便不願再去發現,不願再去問了。
有這樣一部電影,主要內容是:一位教師繼承了一顆無價的簽名球,上麵有1967年紅襪子(一個很有名的棒球隊)全體隊員的簽名。當他的孩子找他一起玩球時,他理所當然地警告孩子,絕對不能拿簽名球來玩。孩子問他理由時,他覺得紅襪子成員對孩子來說毫無意義。於是,他沒有花時間解釋原因,隻是對孩子說,不能用那顆球是因為“球上寫滿了字”。
過了幾天,孩子又找他一起玩球。當他再次提醒孩子不可以拿寫滿字的球來玩時,孩子表示自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把球上所有的字都塗掉了。
電影中這個孩子的遭遇是很常見的,很多女孩也受過這樣的待遇。一些父母在麵對女孩提出的疑問時,就會像故事中的那位教師,給出一個很模糊的答案。或者會隨便編個答案,敷衍了事。這種教育方式是很不妥當的。
一位老師在談及孩子提出疑問的問題時,說:“孩提時,我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有很多問題想要問。可是,父母總是用‘反正說了你也不會懂’的心態或是‘你還不需要明白’等方式,來搪塞我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家長在對孩子的思想進行控製。像我自己有好多問題,等到了長大才明白,原來根本不是父母說的答案,隻是父母為了堵住我的嘴巴而隨便說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此耿耿於懷,我覺得自己被父母欺騙了。所以,當我的孩子長大了,也開始問‘為什麼’的時候,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給孩子問題的真相。我努力做到如實地回答她的每一個疑問。這樣,既保護了她的自尊心,也會調動起了她求知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