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肢體語言往往能更真實地表達一個人的感情。有的父母堅持說自己愛孩子,但他們卻很難給女孩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甚至拉拉女孩的手都比較困難。父母要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女孩的愛,因為無聲的愛更易讓女孩敞開心扉。
無聲勝有聲,用肢體語言傳遞對女孩的愛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過:“擁抱、撫摸、牽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一般是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的:聲音、語言和肢體動作(通常被稱作“肢體語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爾伯特·梅拉賓經研究表明:55%的溝通是通過肢體動作進行的,38%是用聲音完成的,而單純的語言表達僅僅占了7%。
肢體語言就是用身體的各種動作來代替語言,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比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等,這些都是肢體語言。一個人可以使用肢體活動表達情緒,別人也可以理解他用肢體所表達的心境。
肢體語言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像頓足、垂頭、搓手、食指指人,傳遞給別人的就是消極的情緒。而擁抱、撫摸、牽手、鼓掌則能讓人感到溫馨、體驗積極。教育專家建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對青春期女孩使用積極的肢體語言。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們僅僅是誇大了7%的語言表達溝通的作用,而且還樂此不疲地“嘮叨”個沒完,讓女孩感到厭煩。即使是使用肢體語言,大半也是消極的、負麵的。而青春期女孩的心思細膩,她往往對父母的肢體語言理解得很到位。她能從父母的冷笑中讀出父母對她的不屑一顧;她能從父母的嘲弄眼神中讀出他們對她意見的蔑視否認。
消極的肢體語言會打擊青春期女孩的自信心,傷害她的自尊心,讓她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甚至視父母為仇人。所以,父母要學會用積極的肢體語言,傳遞對女孩的愛,讓她在被欣賞、被鼓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某市的一名文科高考狀元在回憶起自己的成長曆程時,說了這樣一件事情。
她在上初三的時候,還是一個普通中學的普通學生,學習平平,想考上一個好高中,是很困難的。當年寒假,母親帶她去一位阿姨家做客,這位阿姨有一個上高一的兒子。大家閑聊的時候,母親就問那個男孩:“你在哪上學?”男孩說:“我在某某中學。”那所中學是當地的重點中學。母親接著說:“你學習怎麼樣?”男孩輕鬆地說:“阿姨,我這次考了全班第一。”此時,母親回過頭來,深深地看了女兒一眼。接下來的午餐中,母親隻字未提學習的事,她感覺到母親在保護她的自尊心。
回家的路上,她很難受,覺得自己是個大孩子了,母親對她期望很高,卻在外人麵前維護她小小的自尊。她下定決心,就為了母親看她的那一眼,一定爭口氣。從此,她調整心態,努力進取,半年後,她以倒數第一的成績考進了當地的重點中學。她繼續努力,3年後,她成了當地的文科狀元,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她說:“我一生的改變,就是從我媽看我那一眼開始的。”
很多時候,無聲的力量更強大。故事中的那位母親隻是看了女兒一眼,就激發了女兒學習的鬥誌。如果母親當時說了些什麼,不管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言語,可能都沒有那一眼的力量大。當然,這位母親絕不是預計好了“看一眼”就要起到什麼作用,而是源自於內心對女兒的期望與尊重。
每個女孩的改變,大都是因父母的改變而改變。父母如果能從內心發出一種聲音,相信女孩一定能“聽”得到。
程老師是高一(六)班的班主任,她發現班裏的肖紅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總是沉默寡言。為了多了解這個學生,程老師決定找肖紅談談心。
那天放學後,程老師把肖紅留了下來,談話一開始進行得很順利。但是,當程老師問道“你跟你父親的關係怎麼樣”時,肖紅的情緒變得非常激動。他喊道:“他根本不配做父親!他暴力!野蠻!粗魯!無知!沒有責任心!”她心底的憤怒就會毫無保留地寫在臉上。
後來,程老師經過調查了解到。肖紅的父親曾是機械廠工人,但兩年前就因酗酒曠工被辭退了,在家賦閑,並經常責罵肖紅。這個家一直是靠母親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的。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肖紅放學後就去街邊撿飲料瓶子,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程老師打電話叫來肖紅的父親。通過交談,她了解到肖先生的苦衷,他是因為壓力太大,才經常喝酒。他說自己也不想罵女兒,但一喝醉了,髒話就情不自禁地溜出來,自己又不好意思向女兒道歉。
為了改善他們父女之間的關係,程老師給了肖先生一本介紹如何用肢體語言表達愛的書。她對肖先生說:“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非語言的表達,遠比語言表達更真實,因此也更有力量。一個簡單的擁抱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兩個月後,肖紅和她的父親同時出現在程老師的辦公室裏。肖紅和父親並排坐下,父親時不時地會拍拍她的肩膀。肖紅說:“現在,父親聽我說話時,會經常拍拍我的肩膀,或者擁抱我一下,表示讚同我的想法,過去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以前,父親看見我就是責罵,我也根本不想靠近他。現在,我有什麼事情都想和他說說,聽聽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