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的作用是很大的,是父母是對孩子傳遞訊息的重要方式。但父母在使用肢體語言時,要注意一個問題。如果你希望跟女孩強調某件事,或者下達某個命令,那麼首先要確定你的肢體語言和你的口語表達內容一致。有時候,父母以一種輕鬆的態度下達命令。例如,父母一麵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讀報,一麵下指令,指令的內容可能是:“不要在屋裏踢毽子!”或:“不準欺負你弟弟!”這些口語的內容態度很強硬,但父母的肢體動作卻顯得很微弱、漫不經心。這樣,父母所傳遞的就是一種混淆的訊息,會令女孩迷惑、無所適從,也就是說,女孩不太可能因此停止不適當的行為。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利用你的肢體動作傳遞強烈的訊息?父母要直接對著女孩表明自己的意思,比如,看著女孩的眼睛;也可以用彈指或拍掌的方式喚起女孩的注意力。這樣,女孩才能清楚確實地接收到你的指令。
帶著愛的眼神“傾聽”女孩的聲音
眼睛是身體器官中最富於表情的部位了。對每一位青春期女孩來說,父母的眼神往往會在她們腦海裏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女孩要做某件事情時,她在向父母講述的時候,往往會看看父母的眼神,從中體會到父母對這件事的看法。如果父母的目光是柔和的,那就表示默許、支持和鼓勵;如果父母的目光是嚴肅的或者犀利的,那就表示反對和否定。當女孩做了一件錯事時,她在向父母解釋時,也會去探尋父母的目光,看看父母對這件事的態度。
用帶著愛的眼神“傾聽”女孩的聲音,專注於她所說的話,可以向女孩傳達出“此時此刻,我很願意聽聽你的心事”的意思。但是,一些父母並沒有意識到眼神的作用。他們說:“眼神?小孩看不懂!直接和他們說,他們都不理解,怎麼可能看懂大人的眼神呢?”這就是父母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一個女孩說:“我爸爸總是心不在焉,我跟他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總是在看報紙或者看書,有時候,頭也懶得抬一下。跟他說話真沒意思。”父母的心不在焉會無形中讓女孩閉嘴,她可能從此拒絕與父母交流。
徐女士說:“以前,我不太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工作很忙,回到家就什麼都不想幹。但是,女兒總是纏著我,不是問這個那個的,就是要我陪他出去玩,要不就是喋喋不休地講班裏的事情,大都是誰和誰吵架了,老師又表揚誰了等瑣事。我會覺得很煩躁,不想理她。我一般的處理方法是:首先會耐心地跟她說媽媽累了,建議她去跟爸爸或爺爺奶奶說這些事情。但女兒非常固執,說就想跟媽媽說。沒辦法,我隻好心不在焉地聽她講,有時候還會睡著。幾次之後,我發現女兒不太跟我說話了,雖然我有點疑惑,但難得清靜,我就沒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一個周末,我和女兒在家,我說:‘女兒,最近你們班有什麼新鮮事,跟我講講。’‘有很多新鮮事,但我不想跟你說。’‘為什麼?你以前不是很愛和我講這些事情嗎?’‘可是,我每次眉飛色舞地和你講時,你總是用冷漠的眼神看著我,打消我的積極性。這還不算,有幾次,你居然睡著了。’我這才知道自己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我趕緊向女兒道歉,並保證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女兒的臉由陰轉晴,開始滔滔不絕地‘演講’。”
父母要知道,你的眼神是青春期女孩的一麵鏡子,女孩通過這麵鏡子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決定是否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父母應充分利用這麵鏡子,讓女孩既看到鼓勵、關注、愛心,同時也要讓她看到批評、指導和教育;父母也要知道,你的眼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媒介。父母若能以一種溫和、平等的方式與女孩進行眼神接觸,再搭配適當的語言,便可以將愛與教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女孩在父母的視線裏逐漸變得快樂、自信,從而身心健康地成長。
一位語文老師曾布置了一個作業:以“眼神”為主題寫一篇作文。一個學生寫了一篇名為《媽媽的眼神》的作文,內容如下。
無論什麼時候,我都很難忘記媽媽的眼神。
我的媽媽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齊耳的短發,粗陋的布衣,眼角深深的魚尾紋,都使人想不起她才三十多歲。早幾年爸爸因在外打工手傷殘了,不能幹體力活,所以養活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在了媽媽的身上,媽媽的眼睛裏也因此多了一份艱辛。在沒人看見的時候,經常偷偷地流淚。為了使我和妹妹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樣上學,媽媽總是起早摸黑、腳不歇手不停地忙著。我知道她是為了我們好,因此我學習一直很努力。
一次,我看見了媽媽哭紅的眼睛,便纏著媽媽問怎麼回事。媽媽支支吾吾地說:“小孩子家,問這麼多幹什麼?”過了一會兒,她才說:“紅兒,你們可要好好讀書,不要像你爸媽,淨吃沒文化的虧。媽苦一點累一點沒什麼,隻要你們姐妹倆學習成績好,長大能有出息,媽媽也就滿足了!”說完,媽媽長長地歎了一口氣。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我抬起頭,恰巧看到了媽媽那雙寫滿艱辛的眼睛,看到了那無助後麵的深深期望。我學習更努力了,不為別的,就為了媽媽看著我時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