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擁抱孩子是父母借著身體的接觸告訴孩子:“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錯誤,我們永遠愛你。”嬰兒期缺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就算漸漸長大,獨立後,孩子仍然需要這種身體的“支持”。心理學家彼得·古帕斯給父母的忠告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情感漸趨外向,他們非常需要父母的擁抱。
有的父母在工作忙,或是心情不好時,非但不擁抱孩子,甚至會說:“煩死了,一天到晚老是纏著我,抱什麼抱,你都多大了?”有的家長更是寧可整天抱著一隻寵物狗,也不願意擁抱一下自己的孩子。
某報紙曾登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個12歲的女孩,經常偷偷地把母親的一條寵物狗放走,母親不惜重金找狗,狗接二連三地走失又回來。後來,女孩終於受不了了,她在家公開宣稱:在這個家,有狗無她,有她無狗。在父母的再三追問下,女孩哭訴道:“媽媽一天到晚隻是抱狗,從不關心我的學習,不聽我說話,更不會抱我一下。我特別嫉妒狗,它奪走了我的母愛。”這位母親聽後,改變了對待女兒的態度。
擁抱不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它是父母流露的一種情感、一種溫暖、一種和諧,是父母對孩子的很重要的精神鼓勵。經常被父母擁抱的孩子,心靈上會有種莫名的、特殊的、甜絲絲的欣慰、溫馨和幸福。
英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孤兒院,教育家斯賓塞先生很喜歡到這家孤兒院去看望那些孩子。不久前,孤兒院的孩子得了一種奇怪的病。他們目光呆滯、食欲不振,沒有興趣到遊藝室玩,偶爾還發出長長的歎息。院長十分緊張,請來鎮上最有名的醫生奧尼爾大夫,但奧尼爾也沒有辦法。院長想到了斯賓塞先生,讓他去試一試。
斯賓塞先生觀察了一個下午,孩子們的沉悶讓他揪心。突然,他想到一個辦法,他決定從鎮上的學校請來一些十幾歲的女孩和這些孩子們一起玩耍。這些女孩的到來使孤兒院變得生機勃勃。她們大聲地笑、鬧,把那些孤兒抱起來。就這樣,她們每天下午都在孤兒院待半個多小時,周末的時間更長些。不久,奇跡發生了,孤兒院的孩子們活躍起來,他們的眼睛發亮,胃口很好,生活得很有活力,身體也明顯地好轉起來。
孤兒院中一群失去父母的孩子,失去了擁抱,就像陽光下的雛菊缺少水分,漸漸地就枯萎了。斯賓塞先生認識到這一點,對症下藥,請了很多女孩到孤兒院,擁抱、觸摸,滋潤了孩子們的心靈,重新點燃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過:“我認為,溝通是一種藝術,有關的時間、地點、環境和方式都要考慮到。比如說,孩子有時候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間或者他感情波動很大,非常需要安慰。在這些時候,我會擁抱、撫摸孩子,傳達給他沉默而溫暖的信號。”父母經常擁抱孩子,一個小小的動作,會讓親子間產生很多美好的感情。
一位母親在自己的教育手記中寫道:“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是,父母幾乎從沒有擁抱過我,也很少理解、接納我的情緒情感。他們一方麵忙於賺錢養家,另一方麵也擔心這樣做會寵壞我。如果我有些什麼煩惱,想向母親傾訴時,母親就會說‘有吃有穿,還煩什麼,哭什麼’,‘不要哭,哭得我心煩’。所以,小時候,我對父母的感情除了本能上的聯結與親近,更多的是懼怕與疏遠,表麵上聽從但背地裏反抗又說謊,自己的煩惱不向父母交流。大一點後,我就公然反抗父母的權威。雖然我知道父母的教導是人生智慧的結晶,對我的成長很重要。但是,我覺得自己得不到理解與接納,就棄絕了他們的引導與幫助,因此也吃了許多苦頭。所以,當我做了母親後,我常將心比心,經常擁抱自己的女兒,接納她各種情緒的表達。我感覺到,當女兒內心被愛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她反而更順從我的教導與幫助。”
擁抱這種“體態語言”所表達的情感是相當豐富,在傾聽女孩訴說時,擁抱比言辭有更明確的含義,更動人心魄的力量。比如:女孩考進了年級前3名,當她興奮地向父母宣布這個消息時,父母給她一個擁抱,就傳達了“你的努力沒有白費,考得不錯”的意思;女孩要參加歌唱比賽,但她信心不足,向父母傾訴心中的不安時,父母給她一個擁抱,就傳達了“我們相信你,你有勇氣參加比賽,我們為你感到驕傲”的意思;女孩不小心打破了花瓶,怯怯地向父母承認錯誤時,父母給她一個擁抱,就傳達了“能勇敢地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我們依然愛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