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告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注意識別壞人,不要輕易相信接近自己的人,不要隨便將外人領到自己家中,更不要輕易給陌生人開門。
李明的朋友有個8歲的女兒,因為父母經常出差,有時候,小女孩會一個人呆在家裏。朋友三番五次的說:陌生人來了別開門,無論他說什麼都不要理他。有一次,朋友因為忘了帶東西,出門以後又返回來,走到自己門前時,突然想試試,看孩子是否記住並理解了爸爸的話。朋友裝成陌生人的樣子按門鈴。
孩子隔著門問:“你是誰?”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他在家嗎?”
“爸爸不在。”
“你打開門讓我進去吧?”
“可是……,我不認識你呀?”
“那沒關係,我跟他約好了,你先讓我進去等他,他一會兒就回來。”
“那……好吧。”
猶豫了一會兒,小女孩還是把門打開了。
朋友說這話的時候有無奈也有擔心:雖三番五次地說,孩子還是被“陌生人”的幾句話就說動了。
一日,小學四年級女生婷婷放學回家,路上碰到了一位大哥哥。這位大哥哥自稱是大學生,熱情、主動地問婷婷在哪個學校讀書,家住哪裏,並提出送婷婷回家,婷婷沒有同意。第二天,這位大哥仍然在婷婷學校門口等她放學,再次主動要求陪她回家,婷婷還是沒有答應。以後幾天,這位大哥哥天天都在學校門口等婷婷放學。漸漸地婷婷對這位大哥哥產生了好感,便終於同意了他的要求。教師節學校放假一天,婷婷自己在家中做完作業,正感到十分寂寞,沒想到這位大哥來找婷婷。婷婷一看是大哥來了,忘記了爸爸媽媽上班時“不要讓外人進屋”的忠告,心想這位大哥又不是外人,就打開了安全門。這位大哥一進屋發現隻有婷婷一人在家,就露出真實的麵目。他把婷婷的雙手綁在床腿上,又用毛巾塞住婷婷的嘴,然後把婷婷家的錢和婷婷的媽媽的金項鏈都拿走了。爸爸媽媽回來後,才解開婷婷的雙手。婷婷想到自己沒聽爸爸媽媽的話,想到了自己對“大哥”的輕信,忍不住撲到媽媽懷裏大哭起來。
社會越來越複雜,人生越來越艱辛,孩子也麵臨許多不可預料的複雜局麵。父母和老師可以為孩子創設盡量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卻不能一生都圍在孩子身邊。離開父母和家庭,孩子能不能很好的獨立生活,能不能識別社會上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這是每一位負責任的父母必須考慮的問題。孩子自我保護的訓練必須從小時候開始,學會拒絕和提防陌生人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最重要的一步。
1.告訴孩子不要輕信別人
孩子的單純和幼稚往往是某些人利用的工具,如“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是你媽媽的同事”等,這樣一說,孩子就容易把對爸爸媽媽的那種信任和愛戴轉移到陌生人身上,輕易地聽從別人的話。告訴孩子,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外邊,遇見自稱爸爸媽媽同事或朋友的人,隻要父母不在身邊,告訴他們自己不認識他,然後離開,不要再理他們,也不要聽他們的解釋。因為,孩子永遠比不上成人的思維水平。
2.告訴孩子拒絕陌生人的禮物
孩子多數對誘人的食物、漂亮的玩具和其它新奇的事物,如新鮮的遊戲項目等感興趣,缺乏自製力的孩子很容易就會被誘惑。讓孩子明白,無論多麼誘人的東西,隻要不是自己的,不經過爸爸媽媽同意,就不能接受;讓孩子明白,陌生人不會無緣無故的送給自己東西,自己也不能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有時對孩子來說,拒絕誘惑是很艱難的,家長平時擴展孩子的知識麵,盡量多的讓孩子接受周圍事物,見得多了,孩子也就不再大驚小怪了,再加上爸爸媽媽的囑托,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拒絕誘惑。如果孩子尚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就教會孩子簡單而堅決地說“不,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