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告訴孩子拒絕陌生人的請求
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有些心懷不軌的人往往想盡辦法讓孩子上鉤。往往有人向孩子“求救”,等孩子相信自己後達到目的。告訴孩子,有陌生人請求幫助的時候,讓他們去找大人,去找警察。不是禁止助人為樂的行為,不是推卸責任,而是為孩子自身安全再提供一層保障。
我們也倡導互相友愛、互相信任的人際環境,然而,孩子尚不具備分辨能力,不能做足夠的自我防衛,一旦有任何危險,孩子是必然的受害者,要想平安地生活和成長,就要拒絕一切傷害。學會懷疑,學會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孩子幼小的身體和心靈經受不住大的挫傷和打擊。在孩子上學之前,請確保不讓孩子離開成人的視線,並逐步向孩子灌輸以上思想,教孩子說“不,我不要!”“不,我不想”,“不,我不跟你去!”這是孩子成功地進行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教子小故事
誘導孩子動手清除“障礙”
雪兒是一名幼師。她所在的幼兒園因條件有限,活動室是一室多用。每天午睡後如果不把被子和床收起來,孩子們就無法正常活動。因此,收床、疊被子是孩子們每日必須做的一件事。如何把學習收床、疊被子變為孩子們的需求呢?以往的方法就是老師將疊被子的方法示範給幼兒看,然後讓幼兒練習。結果,孩子們隻是被動地學習,效果不好。往往經過老師多次提醒,孩子們還是不會疊。有時,甚至有些幼兒因為怕疊不好被子挨批評,竟然不願意來幼兒園。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雪兒嚐試著把疊被子轉化為孩子們自己的需求,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雪兒想先讓孩子們感受一下疊被子、收床是小朋友們活動的需要。一天,孩子們起床後,雪兒沒有提醒他們收床、疊被子,而是自然地拿起梳子給一些女孩子梳頭。然後,讓孩子們抓緊時間去洗手、吃早點。吃完早點後,孩子們像往常一樣想去各區域玩。可當他們走向那裏時,卻發現床把遊戲區占得滿滿的,根本無法進去。孩子們有些著急地喊:“老師,我們玩不了,床擋著呢!”“那你們自己想辦法吧。”雪兒故作不在乎地說。於是,幾個孩子搬開床去拿玩具。可是,好不容易擠進去了卻又出不來了,他們更著急了。“老師,我們出不來了。這床太礙事了。”雪兒一看,孩子們已經初步體驗到了不搬床給他們的遊戲帶來的不方便。
於是,雪兒抓住機會問:“呀,那怎麼辦呢?”“咱們還是先把被子疊起來,把床收起來吧。”孩子們說。雪兒故意問孩子:“那不收不行嗎?”“當然不行,床不收我們就沒辦法玩了。”看來孩子們明白了收床與他們活動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要求收床的願望。雪兒又一次抓住機會問孩子們:“這被子怎樣疊才能整齊呢?”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先對折,有的說先對折再折另一邊,還有的孩子說兩邊向下折。對於孩子們提出的不同辦法,雪兒既沒有一概肯定,也沒有一概否定,而是支持孩子們自己去嚐試。老師這次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孩子自身需求的嚐試,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了疊被子、收床的必要性,而且在老師的支持下,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思考,也找到了疊被子的方法。
在幼兒園中,這樣的教育方法很有效。在家中,做父母的也應該這樣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