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孩子自己玩耍(1 / 3)

教子心經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沉重學習的緩和、休息,是他們本能、本性中必備的享受。讓孩子自己玩耍,可以培養孩子專注的品性、良好的秩序感,父母也能省不少心。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聰明、巧妙、愉快地玩耍,及時發展孩子的“玩商”。

孩子本身有獨立的能力,父母應該加以引導和發掘。尤其在玩方麵,孩子是專家,讓孩子獨立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創造力以及語言能力。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心願,但讓一歲多的孩子踏實地自己多玩上一會兒,卻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梅的寶寶一歲半了,最近酷愛廚房玩具,經常到廚房裏耍鍋鏟,而且總要媽媽陪著玩,李梅在有關資料上看到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培養他自己玩,對他好處,但是孩子自己頂多能玩上10分鍾就要找媽媽。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可以獨立玩耍。事實上獨自玩耍對孩子確實有好處,美國的兒科專家認為,大多數的一歲寶寶已經可以自己拿著玩具,可以自己翻看漫畫書,可以追著皮球到處跑。他們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地去做某些事,而且也經常堅持這樣去做。獨立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創造力以及語言能力等。爸爸媽媽經常可以發現15個月大的孩子在自己玩耍的時候總是自言自語,這種典型的現象正是他的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一歲的孩子又很少能長時間獨自玩耍。一般情況下,15分鍾已經是我們可以預期的最長時間。所以家長除了給孩子提供獨立玩耍的機會,還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想延長一歲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就要牢記四個關鍵詞:心情、興趣、習慣和引導。

1.心情

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取決於他的心情。假如他餓了、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就很難堅持自己玩耍。家長也不要以為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就應該能夠比小一些的堅持的時間長,比如一個22個月左右的孩子,雖然他的感知能力和語言能力都要強一些,對獨立自主的渴望也更強烈,但是他更希望得到爸爸媽媽密切的照看和關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能強行讓孩子自己玩,或強行增加孩子自己玩的時間,而應該耐心地坐下來陪著他,問問他想要什麼。如果他餓了,就陪他一起用餐,讓他高興,之後再慢慢引導他自己玩。

2.興趣

遊戲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不管是摞杯子還是把衣櫃抽屜裏的衣服翻得亂七八糟(隻要你能夠忍受這亂糟糟的場麵就好),隻要他喜歡玩的,他就會把精力多投入一會。可以在廚房特意留出兩個底層的抽屜存放儲物盒、塑料勺子及量杯等,這可以讓孩子非常感興趣,每次孩子玩著那些勺子和盒子時,媽媽就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晚飯。

在孩子完全沉浸在遊戲中後,你可以慢慢地走開一些或者在旁邊看雜誌等,假如他把玩具扔向你,你可以微笑著把玩具還給他,然後繼續你的閱讀。幾天或幾周以後,你就可以離得更遠一些,但是記住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同時要確保孩子所處的環境必須是安全的,畢竟一歲多的孩子還沒有什麼明確的安全意識。

3.引導

單純地把孩子所有玩具都一股腦地拿給他,隻會令他不知所措,相反,你可以通過一定的次序每次隻給他一個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一歲的孩子需要你的引導,所以當孩子開始對玩具失去興趣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重新引起他的熱情。假如他正在玩積木,你可以邊做自己的事情邊和他說話,但不要直接參與他的遊戲,例如你可以說“你已經堆了三塊積木了,你能再加上一塊嗎?”

4.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嚐試養成孩子獨自玩耍的規律。美國華盛頓一位兒童發展研究專家說:“關鍵在於要循序漸進,每次延長一點時間,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剛開始也許沒有幾分鍾孩子就會尋求你的參與,這時不要立刻就回應他,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一般孩子剛洗過澡或者剛吃完午飯時心情比較愉快,是培養獨自玩耍規律的好機會。同時盡量避免選擇你疲倦或煩躁的時候,因為你的心情也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