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個過程不一定會一帆風順,也許今天孩子自己還玩的很好,到了第二天他就堅決拒絕再重複昨天的遊戲,這時候需要家長堅持提供不同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玩耍,也許在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遊戲中時,你已經在不經意中享受了一個完整的15分鍾,沒有孩子的尖叫,甚至沒有小手來牽扯你的注意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盡管孩子之間玩的一些遊戲難登大雅之堂,但他們卻能在不斷的玩耍中,激發出創造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間,使其沉睡的大腦得以迅速地被激活,在走上天才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幾乎都不想讓孩子用太多的時間去玩,他們總是認為,孩子的時間是用來學習的,如果玩得時間太長,就會占用學習的時間,所以他們非常反對孩子們玩耍。
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有用的人,想要做有用的人就必須從小開始學習,因此,父母們從小就開始了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知識。既然想要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識,當然就沒有多餘的時間讓孩子去玩。於是,父母們就整天把孩子關在家中,讓他與外麵的世界隔絕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了玩的機會。但是,父母想過沒有,孩子沒有了玩的機會,同時也會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喪失了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歡樂,而且喪失了在同齡群體中,磨煉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機會,最終可能導致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皆為低下,不知道什麼是合作、謙讓、禮貌、感恩……甚至出現精神抑鬱和心理疾病,使日後走向社會變得難上加難。
一位老師有一次在給學生上課時,出了一道智力測驗題,題目的內容大致是在屋子頂端隔一定的距離係上兩根繩子,並提供少量的工具如鉗子、螺絲刀、凳子等,要求學生想辦法把兩根繩子係起來。這個智力測試題難倒了班上的許多孩子,但卻有一個孩子在一分鍾之內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把繩子的一端係上鉗子,然後擺動它,接著再去拿另一端繩子,等係有鉗子的那跟繩子擺過來時再抓住它,最後將兩根繩子係上即可。老師很驚奇地問他是怎麼想出來的,這個學生回答說,自己小時候就玩過這種遊戲,隻是繩子上係的是石頭而不是鉗子。這就是從遊戲中玩出來的智力!
淘氣、調皮的孩子總是貪玩,他們不停地擺弄著各種各樣的物品、玩具,從許多相近似的物品中找出相同的東西。他們喜歡玩“逮貓貓”捉迷藏的遊戲,這個遊戲可以讓孩子認真觀察、排除假象尋找目標,養成細致的思維習慣。孩子們會將一根竹竿當駿馬、火箭、飛機、機關槍,把眼前子虛烏有的東西想象得活靈活現。他們玩耍時激動、舒暢、愉快的情緒,會激發和調動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所以,貪玩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較多的智慧。
因此,父母應充分利用孩子的玩性,讓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圍牆,接觸活生生的環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他以最直接、可操作的環境,滿足他自己動手的欲望,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從而加深孩子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讓他在社會實踐和周圍環境中,去體驗和感受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使各方麵素質得到全麵的發展。
最後,我們看一個媽媽是如何讓孩子自己玩耍的故事。
以前,每當怡群出去玩的時候,媽媽都會坐在一旁看著她,怡群顯得非常安靜。
怡群說:“媽媽,我可以蕩秋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