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孩子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1 / 2)

教子心經

聰明的家長應該明白,孩子如果覺得交流是一種享受,無論跟誰交流都能輕鬆自如,身心一致,內外一致,他的交際圈就會越來越大,他的未來與社會的相融性就會越來越強。但是,聰明的家長更應該知道,無論怎樣,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理解、幫助和支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在家裏活潑好動、聰明伶俐,而一旦來帶新的環境接觸陌生人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裏獨自遊戲、自言自語,顯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則恰恰相反,與人交往處處逞強,橫行霸道,顯得盛氣淩人;還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時,即使大人強迫其對人要有禮貌,他也緘口不語,設法躲避。這些情況都表現出孩子的交際能力有問題。

什麼是交際能力?交際能力就是和別人溝通的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免不了要和別人打交道,在家中要和家人打交道,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們打交道,在生活中還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因此,我們一定要有和別人溝通、和別人交際的能力。否則,我們在社會中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有一項對六至九歲孩子的研究發現: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小朋友,有70%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許多家長和老師也都發現,培養孩子與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對於他們今後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美國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要靠其人格力量和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交際能力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現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際,不會交際,甚至害怕交際,有的到了成年,還視交際如險灘,遲遲不敢把腳步邁出去。作為家長,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呢?

1.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要指責孩子太老實,沒出息,不要當著外人說孩子不大方,見不得人等。這種責備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而使他們更加退縮不前。幫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於團結的個性品質,如驕傲、吝嗇、自私等,培養孩子無私、誠實、向上、勇敢的品格,隻有這樣的孩子,在小夥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2.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

父母應該讓孩子多接觸同齡的孩子,要給予他們發展獨立性的自由,盡可能讓孩子與其他鄰裏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觀念待人。並讓他在穿衣、話、玩耍、零花錢等方麵與其他孩子一樣,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這樣會不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

3.支持孩子獨自做客待客

到同學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家長一道去,孩子是附帶的,充當“配角”的角色,不用應付,也沒有壓力,因為此刻交際的主角是家長。如果讓孩子自己去,孩子則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4.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家長從小就應培養孩子會說愛說的能力,為他們進行交往活動打下必要的基礎。注意培養孩子在語文課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要注意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在說話時要注意表達的主題,並圍繞表達的主題把意思一層一層地說清楚,不要讓孩子說了半天,聽話的人還搞不清楚孩子在說什麼。讓孩子多和別人交際,也是訓練和提高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表達能力是在實際中鍛煉出來的。

5.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孩子從三歲開始,便產生了某種交往的願望,這是萌芽階段的交往心理。隨著進入小學,他們便進入了集體,進入了社會。這時他們便也有了與同齡人交往、溝通的強烈願望,而集體生活則創造了適應於他們進行交往的最好條件。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廣交朋友,並且慎重地結交好朋友,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孩子的交際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6.購物時可以把孩子帶上

商品交易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例。在交易中,孩子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利於豐富交際對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交際能力。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有意識地要他們進行小件物品的購買活動。年齡較小的,可以叫他們買油鹽醬醋;年齡稍大的,可以叫他們買魚、肉、米、煤等,也可以讓他們買自己穿用的鞋、襪、手套圍巾之類。孩子由於缺乏經驗,在初次交易中可能會吃虧或出現差錯,對此,家長不要過多指責,以免影響他們的交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