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得不麵對的一個突出問題。許多家長認為學習是第一位的,自理能力則可有可無,或者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有了。不要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事了。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老。不愛惜圖書和玩具,亂扔東西,這些陋習看似微不足道,殊不知往往會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自理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不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那麼長大以後他也很難完全做到這一點。更為重要的是,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都做不好,這一方麵可能會成為影響孩子自信心的一個隱患,另一方麵,也會讓孩子養成事事依靠別人、不願承擔責任的思維慣性。這對於他們未來的事業還是生活,都是極為不利的。
小剛6歲了,聰明活潑,人見人愛。在家裏,他是不折不扣的開心果。小剛別的生活習慣都不錯,但亂扔東西的壞習慣怎麼也糾正不過來。小剛的玩具特別多,但沒有哪一種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無損”地幸存一天。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剛的興趣漸漸轉移到了閱讀上。但是,他對待圖書依舊很“殘暴”,一本剛剛買回來的書,沒過兩天就麵目全非。而且,隻要小剛在家,家裏就會亂得一塌糊塗。東西隻要過了他的手,就會麵目全非。尤其尷尬的是,小剛到別人家做客,自然也就把這種壞毛病帶了去。好多次,弄得大人們很不好意思。因此,父母都不敢輕易帶他去串門……
導致孩子養成這些陋習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平時並不注重家的整潔,家裏總是亂糟糟的;當孩子亂扔東西的時候,家長總是幫孩子收拾;當孩子“破壞”玩具和圖書的時候,家長並沒有嚴厲地製止;給孩子買的玩具太多了,淘汰的速度太快,孩子自然就不懂得珍惜;家長沒有有意識地鼓勵孩子自己收拾東西,或者提醒孩子要愛護東西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得懶惰、邋遢,沒有整潔的審美觀念;對許多事情都會不在乎,根本沒有什麼責任感;主動做事的能力也不強,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始無終,孩子也就不懂得什麼是“珍惜”。
有什麼辦法糾正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呢?要糾正這些壞習慣,可以從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房間入手,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潔、有條理。讓孩子在簡單、整齊、舒適的家中愉快地生活。如果孩子知道父母親都有亂扔亂放東西的習慣,當父母要求孩子保持整潔、幹淨時,孩子可能會這樣反抗:“你不是也不收拾自己的東西嗎?幹嗎要求我這樣做呀!”孩子還沒有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時,父母要刻意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應該放在什麼地方,用過的東西應該放回遠處。自己的東西,包括玩具等,不用的時候應該放回原位。
2.為孩子準備好儲存物體的工具
為了讓孩子養成能自己收拾東西的好習慣,父母應當為孩子準備好一些儲存物體的箱子等物品。要求孩子把屬於自己的東西放在這些箱子裏,需要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找到。這樣做也就為孩子提供了屬於自己的空間,孩子一定非常感興趣。
3.從小處著手
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收拾東西的能力不強,父母可以幫孩子收拾。但可以讓孩子幫忙,把扔在地上的東西遞一下。一邊收拾,一邊對孩子說:“以後,這些事情就得你自己做。看好了,這些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了,等下一次想玩了,你就知道在什麼地方找了。”如果這樣的教育堅持不懈,孩子就能慢慢養成習慣,就能知道亂扔東西不好。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已經有了一定的做事能力了,家長就不要再幫孩子收拾東西了。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家長可以站在一邊指導。隻要孩子願意自己做了,就要表揚他。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就教導孩子分門別類地把東西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