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堅決對孩子說“不”
如果孩子總是不停地扔東西,不要立即幫他撿起來。如果孩子想讓家長幫他撿,一定要堅決地對孩子說“不”!讓他明白,自己扔掉的東西隻能自己撿起來。而且,還要嚴肅地告訴他,這種舉動是非常不文明的。
5.抓準時機表揚孩子
當孩子主動把東西放好了,或者能自覺保持房間裏的衛生時,家長應該立即大加讚許。可以這樣說:“我們為你感到高興,因為你已經學會了自己收拾東西。”如果孩子老是改不掉亂扔東西的毛病,不講究個人衛生,也要給予適當的懲罰。比如,當孩子老是不知道自己放自己的衣服,堅決不要幫他,等他想穿又找不到時,就可以趁機說:“看吧,這就是你平時沒收拾的好處呢!”當他想穿這件衣服時,你就說:“我沒有洗它,因為它不在洗衣機裏。”然後再幫他一起找,教育他以後多長點記性。
6.在遊戲中學會收拾東西
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的遊戲,或者讓孩子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裏。還可以讓孩子給襪子配對,自己疊內衣內褲。並讓孩子辨別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媽媽的。可以要求孩子把鞋子整齊地放進鞋櫃裏。
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對孩子行為習慣養成有影響的三個重要元素,要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方麵缺一不可。很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自己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其實不然,家長在孩子的養成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長害怕家務勞動會使孩子分心影響學習,其實這是他們的一個誤區。往往頭腦靈活、學習能力強的孩子都有幫助家長進行家務勞動的習慣,而一些平時對家務活不聞不問的孩子,學習時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比較差。這也說明,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並不如一些家長所想的“耽誤時間”和“影響學習”,相反,對學習還有促進的作用。
一些年輕的家長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將家務活全部“轉包”給小時工或保姆去做,自己不做家務,這種做法其實使孩子喪失了許多鍛煉的機會。很多孩子對於參加家務勞動有著非常高的熱情,應該借這種熱情,為孩子創造盡可能多的鍛煉機會。例如母親可以和孩子比賽整理房間。
家長無論多麼繁忙,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務,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講究一些教育藝術。比如,母親可以和孩子分別整理各自的房間,並進行比賽,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母親最後不妨故意輸給孩子,讓孩子從整理房間等家務勞動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日後就可以建立起信心,為養成參加家務勞動的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家長在指導孩子做家務時,不要怕麻煩。即便孩子進行10分鍾的家務勞動後家長要花半個小時來“打掃戰場”,也應該堅持讓孩子鍛煉。滴水穿石,日子長了家長就可以體會到孩子的變化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隻是對每個人最基本的要求。小時候,家長代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該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等到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自己做了,成了“懶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關於培養兒童創造力的主張,其中說,要解放小孩子的雙手,因為人類的活動靠雙手進行,不許小孩子動手會摧殘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