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勞動意識,往往是其成長過程中眾多因素促成的。有時候家長的愛也會害了孩子,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曾經扼殺了孩子的勞動萌芽。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時,父母總是會說“別擦了,小心摔著”;孩子想拖地時,父母又說“隻要你讀好書,其他什麼都不要做”……就這樣,在善意的拒絕中,孩子習慣成自然,最後不做家務成了理所當然。
當習慣成為自然的時候,家長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如此懶惰。“把碗洗了,把地掃了,把桌子擦幹淨……”諸如此類的命令也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有位看心情再決定幹不幹活的同學所說:“我媽總是命令我幹這個幹那個,有時候,明明會幹的小事也讓她弄得心情不好,不想去做。反正她都罵了,做不做也沒什麼關係了。”看來,讓孩子做點家務也是需要技巧的。
李老師的辦法可能對那些為此感到頭痛的家長有所啟發。
李老師的女兒對做飯很有興趣,但是不喜歡做別的事情,於是她采取了因勢利導的方法,在假期,她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動手做簡單的飯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後,再告訴她:“廚房是你自己用過的,要負責收拾幹淨。吃完飯後,媽媽會把碗筷也洗幹淨,你也應該這樣做。”久而久之,孩子眼裏有活了,地髒了會掃掃,吃完飯會把碗筷收拾幹淨後再回到自己的房間。
延伸閱讀
和孩子簽訂一份家務協議
和孩子達成君子協議,雙方共同商量出做家務方案。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幫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1.定下具體的規矩
你們倆應該商定房間的幹淨程度,然後讓孩子決定什麼時候應該保持房間的幹淨與為何要保持房間的幹淨。聖路易斯兒童醫院的心理學家哈特說,你還要規定好如果孩子不執行他那一部分的協議會有什麼結果。比如,告訴他,到周末還未放進洗衣籃的髒衣服父母不會給他洗掉。如果孩子因此而穿不上他最喜歡的衣服,他不久就會習慣於使用洗衣籃了。但是,如果他堅持穿他的髒衣服,那就把所有的髒衣服拿走!但是不要洗它們,直到孩子學會了把它們放進洗衣籃為止。
2.教會孩子保持幹淨
如果你對孩子放任自由,他就會把口香糖紙塞到床底下,把髒衣服堆在地上。一些家務事的技巧,是需要父母傳授給孩子的。比如,為何鋪床疊被,為何合理安排抽屜等等。這樣,孩子就會懂得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存放的地方,不管是激光唱片,電腦軟件,還是書籍。
3.定下吃東西的規矩
由於食物的碎屑殘渣容易引來小蟲與其他不受歡迎的訪客,這就需要在家裏定下規矩,或者是孩子隻能在廚房或餐廳吃東西,或者是在其他地方吃了東西需要馬上把器具送回廚房。像其他規矩一樣,父母也需要確定犯規的後果。
4.控製亂扔東西
“你的孩子必須知道公用部位與私人地方的差別,他也許可以把自己的屋子弄得亂七八糟,但是他不可以把家裏其他地方弄得一塌糊塗。”兒童心理學家塔裏柯博士說,孩子應該把他在廚房、起居室與走廊留下的髒東西收拾幹淨。如果孩子不幹,告訴孩子不這麼做就會失去使用這些公用部位的權利。
5.一個月至少幫孩子打掃一次
你大概需要時不時地幫孩子打掃一下房間,打掃之前應該通知孩子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