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作為父母,不要習慣於跟在孩子屁股後麵幫他收拾玩具,最好戒掉這個習慣。因為你今天為他收拾玩具,明天可能就要為他收拾書包,將來就可能成了他須臾不能離的保姆。這件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應該留給他自己去做。當然,這需要父母的引導。
孩子置身於自己所喜歡的東西中,可隨手觸摸,隨意玩弄,這使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玩耍時,注意力及興趣易轉移,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變化多端,可以不斷地玩。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好玩具,可以讓養成孩子做事有計劃有條理的好習慣,但不必太在意他幹得怎樣。以下意見可供參考。
1.白天不一定要整理孩子的玩具
可以等到臨睡前與孩子一起收拾。這樣,白天可給孩子一些自由和空間,孩子在遊戲場中可以盡情地玩耍。
2.當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要鼓勵他玩後把玩具收拾起來
逐漸形成這觀念和習慣很重要,但不要寄希望於孩子會很快服從,要慢慢地灌輸,逐漸地養成孩子收拾玩具的習慣。孩子不想收拾玩具,父母要與孩子協作,父母可以這麼說:“我把拚圖整理好,然後你去把它放在桌上。”各人分擔一部分。此外,如果房間中全是玩具,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全部收拾整理好。
3.可將整理玩具的事分步驟完成
如,先把小汽車放在桌架上,然後把積木放在玩具盒裏……這樣大事化小,分步完成,可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父母布置任務時應說:“把娃娃放在櫃子上,把小汽車放在書桌上……”而不要隻是籠統地說:“把玩具放好。”這樣會使孩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配合不好。
4.在遊戲中完成家務勞動
父母可讓孩子感到做家務、整理玩具像遊戲一樣,不要讓孩子把收拾玩具作為一種負擔。可以這樣說:“這些玩具該上床睡覺了,快放到架子上讓它們去睡吧。”“娃娃應回家吃飯了,把它放到桌子上去吧。”用遊戲的形式整理玩具會使小孩子更有興趣。有時也可用“我來數數,數到10,看誰能把全部積木放回到盒中,來個比賽怎樣?”幫收玩具時,父母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情,不要老是嘀嘀咕咕地抱怨孩子,這樣孩子的心情也會不好,孩子的心情好,任務自然就完成得也好。同時,可以放一些音樂,讓孩子做家務時有節奏感,提高他的積極主動性。
5.邊收拾玩具邊學習
如,“我把紅的積木放在一起,你把綠在一起”,這樣既是分工,又是學習顏色;還可教孩子學習形狀、數字,“當我數到20時,看看你有沒有本領把這些玩具拾起來”。這樣既學習,又提高了興趣,又做了家務。但如果因此而讓孩子感到有壓力,可暫時放棄。
6.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讓孩子做超出小孩子能力的家務
書架的高度要讓孩子能觸到,當然玩具盒也不能太重,等等。把不同玩具放不同地方,避免把所有玩具都放在一個大箱子中,這易使孩子養成雜亂無章地堆放物品的習慣,而且找不到玩具時會有挫折感。
7.要隨時鼓勵孩子做出的努力
當孩子收拾玩具時,父母應鼓勵說:“你真能幹!”而不應說:“你就不能收拾得快一點嗎?”鼓勵多,批評少,小孩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