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一天中的全部活動都納入到計劃中來。要使學習在一天的生活中占有適當位置並與其他活動協調起來。
要根據時期的不同來製訂不同的計劃。一般可分為學年計劃、學期計劃和一周作息時間表等三種。在製訂作息時間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自學時間集中使用不如分散使用效果好,尤其是對於前後內容連貫性不強的功課。
為了能長時間持續學習下去,要注意中途休息五六分鍾左右。可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簡單的體育活動,如做體操之類。
預習和複習的時間要分開進行。複習時間盡可能在當天課後進行,預習則盡可能在課前進行。無論預習或複習,都是距離講課的時間越近越好。
要充分利用上課時的空閑時間和自學時間,特別是整理筆記要盡可能在課後較近的時間裏進行,“趁熱打鐵”效果會更好。
娛樂時間的安排要適當,這能使精神能從緊張的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在學習時間分配上應適當考慮運動、娛樂、社交等活動。
變化學習科目的時間不應定得過死,要根據學習的進度來決定。
如果所學科目的時間分配順利,就要考慮內容近似的科目盡可能不要連續學,以免互相幹擾影響學習效果。
最後要注意的是,作為父母不要忘記,一天或一個星期,要檢查一下孩子是否按照計劃表執行,或者提醒孩子自行檢查。
相關小故事
兩個和尚
從前,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分別住著兩個和尚。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們便成為好朋友了。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五年過去了。
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按捺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探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當他到達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時,卻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
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雖然我們現在年輕力壯,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們都年邁走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別人給我們挑水喝嗎?所以,即使我有時很忙,但也沒有間斷過我的挖井計劃,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練習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右邊山上的和尚似乎領悟到了什麼,匆匆告別他的朋友下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