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一般小孩子都貪玩兒,總會被好玩兒的事情吸引,不願意麵對書本和作業,這無疑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強硬的態度往往改變不了現狀,這時,父母可以誘導孩子主動又快又好地完成作業。
許多家長都在跟孩子較勁,尤其是那些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孩子,每天光是作業家長不催個七遍八遍的都不成。有家長戲言:“孩子寫作業,我是在陪寫作業。”也許你也有同感。不催不成嗎?我們精選了一些家長的高招兒,你不妨試一試。
1.循循善誘見成效
張敏的兒子是一個超級好動的孩子,一年級時,上學的新鮮勁一過,作業就成了老大難的問題。兒子放學回家,不是餓了就是渴了,要不就是累了得先歇一會兒,往往磨蹭到天黑才不情願地寫作業。寫的時候,如果不去管他,一個字寫著玩著,他能用半小時。一開始,張敏也想過用體罰,但又擔心孩子有逆反心理,怕孩子剛上學就對學習失去興趣,於是,張敏決定先用利誘之法。
首先她告訴兒子,如果到家就寫作業,那麼星期天可以帶他去兒童樂園或肯德基一次,六歲的兒子在遠景的誘惑下,從第二天開始便乖乖地放學就寫作業。如此堅持了半學期,到一年級下半學期的時候,不用許諾,放學就寫作業,在兒子的潛意識中,這已然是天經地義不用家長再督促的事情了。首戰告捷,令張敏信心倍增,接下來就是兒子寫作業如何做到專心致誌的問題了。一開始,她讓兒子和姥姥比賽誰寫得快,此法隻奏效了一個星期,便很快被他識破,姥姥是故意輸給他的。接下來,她又讓他和鄰居家小姑娘——他同學一起學習,事實證明,一個羊是放兩個羊好管的老話完全是謬論,兩個小人兒在一起,學習沒進步,倒是玩得天翻地覆。於是,她當機立斷,老法新用,再次誘兒入甕。張敏對兒子說,每天他可以向她提三個要求,她可以滿足他其中的一個要求,前提條件是,必須保質保量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當天老師布置的作業,兒子感覺很新奇,爽快地答應了。小孩子的要求有多複雜,無非是吃和玩,何況還有個三選一的前提,就這樣,一步一步,請君入甕,不顯山不露水的,逐日縮短兒子寫作業的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二年級的上半學期,她使兒子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頭兩個月是最難堅持的,家長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同時,一開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緊盯不放,孩子稍有懈怠,家長就要及時提醒製止,以後可以視情況,逐步放鬆,直至完全放手,這也是一個和孩子比恒心和耐心的過程。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看起來很麻煩,很費時間和精力,但一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可以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而且,孩子還能受用終身。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時一日可以養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段的。利誘的好處,在於孩子樂於並易於接受。對於小孩子來說,空泛的大道理,遠不如唾手可得的誘惑可以摸得到看得見,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在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隻要把握住對孩子利誘的度,也算是寓教於樂的一種,建議家長不妨一試。
2.獎勵政策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從女兒上學開始,李梅就堅守這個原則:不陪著她寫作業。她跟女兒講,獨立完成作業是對一個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女兒就這樣懵懵懂懂地開始獨立寫作業。自己做作業,時間是最大的問題,女兒有時也會犯磨磨蹭蹭的毛病,10分鍾的作業要花兩倍甚至三倍的時間去寫。於是李梅添加了新的要求:作業和自由活動時間掛鉤。基本上孩子每天的作業應該在半小時內完成,如果按時完成,可以兌換一小時自由活動時間。如果超時,就會相應減少自由活動時間。這辦法一下子提高了女兒寫作業的速度,每天不用催,她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還自己上好鬧鍾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