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讓孩子孝敬父母(1 / 2)

教子心經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做什麼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孩子有無孝敬父母的品質,不單單是孩子對父母的關心,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

“孝”是中華傳統美德,古訓有“百善孝為先”之說,可見,孝敬長輩孝敬父母的道德規範在封建社會占有多麼重要地位。雖然我們已進入現代社會,主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但是孝敬父母作為傳統美德是必須發揚的。有些家長忽略了“孝心”教育,致使出現“孝子,孝子,孝敬兒子”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卻“尋常”的現象,形成“凡事別惹兒子不高興”的所謂現代家長心理。忽略“孝心”教育,孩子會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對其健康成長危害極大。很難想象,一個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會關心他人,會關愛社會。

盡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盡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麵的內容。許多家長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就相當滿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要自願,而且形成習慣。

孝心作為傳統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間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祖輩。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會呈現一種和樂融融的氣氛,這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培養孩子真正的孝心,對他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彙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孝心”教育,能夠促進家庭和睦。會使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在互相尊重,互相體貼的環境中,體會到“尊老愛幼”的幸福。“孝心”教育,能夠推動孩子全麵發展。孝心能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約束力。有孝心的孩子,不會隨便頂撞父母,而會禮貌地講出自己的理由,與長輩商討;有孝心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擔憂,會自覺地檢點自身行為,擇善而為之,如:努力學習、不惹是生非、照顧好自己等。有“孝心”的孩子,感情豐富,樂於付出,會盡自己所能,對長輩反饋關愛,為家長分憂,為家庭分擔苦難。孝敬父母這一品德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如此深遠,家長必須重視培養。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裏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裏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嚐,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係,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裏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他人。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

1.要讓孩子明事理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算是有孝心。讓孩子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能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明理,多給孩子講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讓孩子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