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那個小孩踮起腳尖,親了親蹲在他邊上的我,並且說:“姐姐,不要害怕,我已經沒事了。”……
這就是區別,人和人之間素質的區別。一個年輕的女教授對自己兒子的教育,與大多數人的不一樣。
做父母的,既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同樣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心胸狹窄的人。但為了孩子的幸福,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我們應當教孩子學會寬容。現在有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了尖刻、自私、倔強、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而隻有像這個年輕的女教授一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麵入手培養孩子寬容的品質呢?
1.為孩子樹立寬容的榜樣
孩子最初是從父母那裏學習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孩子寬容之心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父母寬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計較,與鄰裏、同事之間融洽相處,孩子就會學著父母的樣子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寬容、好善、樂於與人相處。
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父母“在開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首先應當檢點自身行為。”讓孩子學會寬容,父母自己首先應有寬容的品質。如父母本人心胸狹窄,無視他人意見,習慣於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給人改錯的機會,為一點小事爭執不休,為一點小利斤斤計較,孩子又怎麼能學會寬容呢?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有一顆寬容之心,寬容的品質才會再現在孩子身上。
2.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所謂心理換位,就是指當雙方產生矛盾時,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何以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許多孩子隻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從不替別人考慮。要消除這種現象,父母就要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
會下棋的人都會考慮,我這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我又應當如何回應。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心理換位”,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慮,就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就會理解老師的艱辛;站在同學的角度上思考,就會覺得大多數同學是可愛可親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學會心理換位是非常必要的。
3.告訴孩子人人都有缺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學交往,和朋友相處,隻要對方的缺點不是品質方麵的,不是反社會的,就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多原諒一次人,多給人一次寬容和理解,也就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
當然,寬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從,不是人雲亦雲,這一點是必須向孩子講清楚的。必須讓孩子知道寬容是明辨是非之後,對同學、朋友的謙讓,而不是對壞人壞事的妥協。對壞人和得寸進尺的人是沒有必要寬容的。
4.讓孩子多與人交往
寬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孩子隻有與人交往,才會發現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隻有學會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才能與人正常交往,友好相處。也隻有通過交往,孩子才能體會到寬容的意義,體驗寬容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