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一個揮金如土、貪圖享受的“小少爺”或“大小姐”,將來很能成為艱苦創業的棟梁之才。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不僅能使我們家庭富裕、溫馨,還能培養孩子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
某小學開學伊始組織了一次特殊的展覽。“展品”都是該校學生們丟棄的文具,包括橡皮、小刀、直尺、膠棒、圓珠筆、塗改液等,堆得像小山一樣。重要的是,這些文具幾乎還都能用。
尚能使用的文具為何無人認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珍惜自己物品的意識,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
在這一代孩子的鉛筆盒裏裝滿了幸福,而這幸福來得太容易。父母們都覺得自己當年沒條件,而現在有條件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學習。於是孩子學習上要什麼給什麼,缺什麼買什麼。這就導致孩子不拿這些小東西當回事。
可以說,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孩子注意節儉。關於節儉,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從一無所有變成一個全城最富有的人,許多人就去找他詢問致富的方法。富翁說:“假如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晨在籃子裏放進10個雞蛋,每天晚上再從籃子裏拿出9個雞蛋,最後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總有一天,籃子會滿起來,”有人回答,“因為每天放進籃子裏的雞蛋比拿出來的多一個。”富翁笑著說:“致富的原則就是在你放進錢包裏的10個硬幣中,最多隻能用掉9個。”
這個故事要說的是:除非養成節儉的習慣,否則你永遠不會積聚財富。一元錢對你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它卻是財富得以生長的種子。如果一個人能夠節儉地利用自己的收入,盡量減小開支,不支付不必要的消費,那麼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自給自足。但不幸的是,這卻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一件事情。許多人甘願艱苦地工作,但是能夠做到生活節儉,量入為出的人卻非常少。那些把辛苦工作賺來的錢立刻就花掉的人,他們的收入沒有多久就會被吃喝一空,他們從不拿出一小部分作為積蓄,以備在疾病或者失業等緊急情況下使用。所以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他們陷入了困境,甚至要破產。這些從來不為將來準備的人不會比一個乞丐過得更富足。
在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上,父母們完全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
我們不妨就以孩子常用的作業本來說。
鵬鵬上五年級了。平時他的作業本還沒用完就急著換新的。看著一本本沒用完的本子,媽媽很心疼,多次提醒他,但收效甚微。放假前,媽媽讓他把未用完的作業本整理一下,清點出來。清點完了,媽媽問:“一共有多少頁沒用的。”答:“96頁。”“能訂幾個本子。”“每本30頁,可以訂3本。”“如果我今天不讓你清點,你就把這些當廢紙扔了吧?”鵬鵬低下了頭。媽媽又說:“一張,兩張紙,看起來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不用了,就是浪費。你平時最愛看書,你也知道造紙是多麼不容易!但你卻毫不心疼地把一本本沒用完的本子丟掉,這不是幾角錢的問題,這樣長期下去,你就會養成大手大腳、不注意節約的壞習慣。節儉,可是做人的美德啊!”
節儉其實就是一種理財教育,因為節儉就是一種理財觀。隻是有許多父母刻意避免在孩子麵前提到“錢”字,生怕過早讓孩子接觸錢而形成對金錢的錯誤認識。而在美國,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3歲就已經開始;在英國,政府決定在小學就開始設置理財教育課,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開設不同的理財教育內容,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現代消費市場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不斷更新換代,它們不僅吸引著成年人的目光,對喜歡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誘惑。
然而,生活在富裕國家比利時的孩子們,卻從八九歲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在比利時,常常能聽到孩子們說“我還沒有攢夠錢,不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在給零花錢方麵是絕不會遷就他們的。在比利時父母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條件。
翻開比利時孩子們的德育課本,你很難在裏麵找到專門教育孩子要節儉的話語或經典故事,因為學校和父母們更注重從生活道理上對孩子言傳身教。
在比利時,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父母那裏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多是幾枚硬幣。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雖然每個家庭給孩子零花錢的標準不一,但父母們培養孩子節儉意識的原則是一致的,即不會給孩子額外的“補貼”,他們必須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當然,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父母借,然後再用以後的零花錢慢慢償還。這種辦法能讓孩子體驗到滿足消費欲所要付出的代價,從而幫助他們節製消費欲,避免任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