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裏吉是5個孩子的母親,其中3個孩子用慢慢攢錢的方法買了手機,還有1個孩子正在攢錢,準備在3—5年後買一台電腦;還有1個孩子用向父母借錢的方法買下了自己喜歡的一張遊戲碟,但後來3個月的零花錢也被陸續扣掉了。這張碟對孩子來說得來不易,他付出的是3個月沒有零花錢的“代價”,學到的卻是在消費麵前應有的謹慎和思考。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節儉意識既是一種美德,又是一種生活能力。父母的消費方式和行為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方麵,父母們應謹慎行事。在花錢之前,先製定一個消費計劃,告訴孩子哪些該花、怎麼花。同樣,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也應建議他們存一部分,並幫他們製定一個有計劃的消費“目標”。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再三權衡自己最需要什麼,由此學會選擇並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擁有所有喜歡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製定零花錢標準,尤其應該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不能一味地張口就給,更不該給孩子買大量禮物、品牌服裝和時尚用品。因為錢來得太容易對孩子們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它不僅會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還會使他們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給他們將來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為了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們從以下幾點做起:
1.教育孩子正確認識金錢的含義
要讓孩子從小懂得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和怎樣正確地對待錢財。
2.教孩子學會花錢
孩子的消費行為是由被動逐步走向主動的,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教孩子買東西,如何用錢,如何選擇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錢保管好,防止丟失、被竊。讓孩子養成先認真思考再花錢的習慣,避免盲目消費。讓孩子“一日當家”、記收支賬,是教孩子學會理財、培養節儉品質的好方法。
3.教孩子學會積累
孩子手裏的零用錢、壓歲錢應該有計劃地使用,適當積累。讓孩子在存錢、用錢的過程中養成節儉的好品質。
4.教孩子懂得量入為出
要讓孩子明白,花錢必須有經濟來源,花錢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經濟富裕,也要堅持前麵提到的三條標準。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費
讓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來之不易,隨意浪費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
相關小故事
趙老爺食米
從前,在某縣城的西門外住著一個姓趙的商人,人稱趙老爺。趙老爺有錢,也很浪費。就拿吃飯來說,他家有個規矩,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玉液瓊漿,隻吃一頓,第二頓不準端上桌,得弄新鮮飯菜。趙家的傭人也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吃不完的東西就往灶屋外的陰溝裏一倒,誰還稀罕剩菜剩飯。
離趙家五裏路遠的一座山上有個小廟,廟中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師徒二人下山化緣路過趙家後院,見白生生的幹飯倒在陰溝裏覺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從廟裏拿來一個籮筐,請趙家傭人將剩飯倒在筐裏,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幹淨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饑。
有一年夏天趙家娶媳婦,一連熱鬧了三天,兩個和尚從趙家抬回去的剩飯就有五大籮筐。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這麼多飯,我們脹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擔心,把它用涼水泡一泡,再曬幹,做成陰米,吃的時候再煮一煮,這樣吃三五個月也無妨。”
光陰似箭,不知道是哪一年,趙家敗落得一貧如洗,連安身之地也沒有了,隻得討飯過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緣回來,見路邊倒著一個人,仔細一看是趙老爺。小和尚很念舊情,把他背回廟中。
趙老爺在廟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頓吃的是白米飯。到第四天,他覺得自己應該當麵感謝兩個和尚。他來到正殿,先給菩薩叩了幾個頭,然後向老和尚施禮,說道:“師父真是菩薩心腸,多謝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還禮:“施主不必講禮,貧僧也曾受恩惠於施主。如果施主不嫌棄,在寺院住上三五載又有何妨?”趙老爺搖搖頭:“多謝師父好心,隻是每天都用精細飯食款待趙某,如此下去,不僅寺院養不了我,我自己也無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說道:“請隨我來。”
二人走進一間禪房,趙老爺睜大眼睛仔細一看:啊,白生生的陰米堆了半間屋。老和尚說:“施主,這些都是你的。前幾天你用的飯就是用這陰米煮成的。”趙老爺瞪大雙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和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最後老和尚說:“飽吃不可拋撒啊!”便轉身走出門去。
趙老爺麵對這半間屋的米,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