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社交能力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能力,不僅能給人帶來快樂,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心理學家萊金·菲利普斯說:“許多人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和諧相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兒童時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所以,家長應教會孩子如何與他人交往,尤其是讓他們學會自己去解決與他人之間的矛盾。
當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時,他們出於本能會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其實,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矛盾,這樣做比直接介入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四歲的明明正津津有味地玩著幾輛玩具汽車,在旁看了半天的鄰居小朋友軍軍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輛也玩了起來。明明馬上想搶回來說:“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軍軍也不示弱,堅持不給,結果兩個孩子吵得不可開交。
如果父母采用沒收玩具的方法,也許能很快製止孩子們的爭吵,但或許孩子以後還會因為其他原因,或者其它事情再次爭吵起來。所以,關鍵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然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例如,媽媽可以這樣說:“明明,你能不能和軍軍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家長要及早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孩子的將來是大有益處的。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呢?
首先,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對人寬容。寬容打開廣闊天地的鑰匙,人際交往離不開合作,而合作的基礎就是寬容。教孩子學會寬容,對人對事保持平和的心態。每當孩子和人發生不愉快時,不應一味地嗬護孩子,要讓孩子首先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錯,同時要孩子多體諒別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告訴孩子與人相處不能斤斤計較,如果別人犯了錯誤,要善於原諒。當然,真正要想讓孩子具有寬容的精神,父母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身教的力量遠遠大於言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現代社會充滿著激烈競爭,磕磕碰碰的事經常發生。麵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不僅僅包含著對別人的理解和原諒,更顯示出自己的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學會寬容待人。
其次,父母要讓孩子勇於自嘲。古代有個文人叫梁灝,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受盡譏笑,梁灝不僅不生氣,反而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成功近了一步。良好的心態使梁灝不僅能正確麵對挫折,最終考中了狀元,而且使那些曾經嘲笑他的人漸漸改變了對他的態度,無不欣賞他樂觀、堅強的個性,對他充滿尊重、敬仰之情。嘲笑別人是愚蠢的,嘲笑自己卻是聰明的。敢於自嘲的人必定十分自信,而這種人格光輝會讓他在人群中得到尊重。自嘲和嘲笑他人雖然長著相似的麵孔,卻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行為,並會取得截然相反的兩種效果。懂得自嘲的孩子能樂觀看待學習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別人的嘲笑,最終贏得更多的尊重和朋友。
現在,大部分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在幾個大人照顧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出現自我意識強烈的問題。作為老師和家長都要有意識地在學校、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其心理正常發展、個性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任何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別人,都要有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交往並建立和維持一定的人際關係,是人一生中最為經常最為強烈的需要之一。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會交朋友,善於交際。
1.培養孩子良好的交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