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讓孩子做到三點:
(1)尊重別人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都不一樣,不能事事要求別人符合自己的胃口。寬容、誠實對人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2)相信自己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和任何事一樣,在與人交往中,免不了會出現困難、挫折,此時應充滿信心,通過努力來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3)遇到矛盾時能夠克服和化解
由於孩子年齡小,控製行為和情緒的能力差,更需要叫孩子學會克製、容忍、理解、原諒。在交往中想占便宜的人,是很難處理好人際關係的。
2.多鼓勵孩子的進步
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的進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平時可以經常向孩子介紹一些其他同學的優點和長處,鼓勵孩子向同齡孩子學習,也可以介紹孩子多看一些英雄小時候的故事,增強孩子走向社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意識。一旦孩子由此表現出某種進步,哪怕是一些微小進步也要進行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樹立起自信心。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實踐中練就的,家長應有意識地在交往中增強孩子的自尊心,進而鼓勵他自己主動去與人交往。
3.幫助孩子交朋友
家長應幫助孩子交朋友,並以行動來教育孩子。家長在孩子麵前不要隨便評論他的同學。並告誡孩子不能以貌取人。孩子與同學一起活動出現矛盾時,父母不可偏向一方,應公平合理的處理,或對此不予理會。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機會,可“走出去”“請進來”,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同時家長要擠出一些時間參與孩子的活動,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在孩子的交友過程中,家長也可適時地交給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技巧有兩種:
一是要使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明白,改變說話的不良習慣,多用禮貌用語,如“謝謝”“麻煩你了”等。
二是要達到與同學心心相通,彼此接受,就必須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對方的感情之中,要學會耐心聽別人表達想法;學會對別人的事感興趣;學會說“我讚成你的主意”“我喜歡你的安排”;學會關心同學;學會寬容,少評論同學是非,不抱怨同學。
4.成人要做出表率
成人要主動與鄰裏、同事、親友搞好關係,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自身良好的人際交往給孩子做出表率。孩子在長期的言傳身教中能獲得情感的啟示,從而會克服不肯幫助人的缺點。行動是無聲的命令。家長和老師都是孩子的榜樣,平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當他人遇到困難時,家長和老師要帶領孩子一起伸出援助之手。當孩子效仿著去做的時候,要適時讚揚他,肯定他的好思想、好行為,因為孩子是最在乎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稱讚了。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就會樂於幫助他人了。
交往的技巧雖為“後天”形成,但在兒童期過後這種技能的掌握相對困難。因此,要創造一切教育條件,讓孩子們學會交往。目前,社會各項工作越來越需要協作來完成,因此溝通的能力就顯得很重要。孩子的人際關係、協調能力、情緒的成熟度都需要家長的精心輔導。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多為孩子創造機會,多讓他們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的意願,多鼓勵他們說說自己的看法,多表達自己的意願,多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情,多提出一些問題,多讓他們思考學校、家庭、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和碰到的事,並且表達出來,在這種表達中充分學會與人溝通。
當孩子遇到交往中的問題時,鼓勵孩子與對方交朋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事情的狀況,而不是讓孩子能忍則忍,或者以牙還牙。通過鼓勵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來賞識孩子,能夠激勵孩子更加注意與小夥伴們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學會交流並快速融入到集體中去,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從而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學習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