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1 / 2)

教子心經

幾乎在任何年齡階段,孩子都存在逆反心理。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消極的糾正和製止都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在時間的允許下,長時間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孩子強烈的心裏矛盾會被激化,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對待孩子犯了錯誤而當時又不能正確麵對的時候,我們不如留給他們自我反思的機會,等他們冷靜下來再幫他們分析錯在哪。

欣欣然是一所小學的老師,在一次晨間分散活動的時候,忽然聽到一陣哭聲,尋著哭聲望去,欣欣然老師看見小偉他們那正鬧哄哄地,不知發生了什麼事。走過去一了解,才知道是小偉搶了暉暉的玩具,不給暉暉玩。

“小偉,把玩具還給暉暉,我們明天再玩好嗎?”欣欣然說道。

“不!”嘩地一聲,小偉將玩具摔到了地上。

“小偉你?”欣欣然生氣極了,“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呀!”

“哎呀,真是的,我們不跟你玩了。”周圍小朋友七嘴巴舌的說道。這時小偉大哭起來,任欣欣然怎麼說都不聽,反而,欣欣然越說他哭得越凶。這時,早操的音樂響起來了,欣欣然趕緊讓大家把玩具收起來,對小偉也甩下一句話:“好了,你現在自己好好想想,看看自己做得到底對不對?想好了再告訴老師。”便開始做起操來。

做完操時,欣欣然看見小偉低著頭不時偷偷地看自己,他已經不哭了。“小偉!”欣欣然走過去輕輕地叫了一聲。小偉慢慢地將頭抬起來,看著欣欣然,慢吞吞地說:“老師,我錯了,剛才是我不對。”看著他紅撲撲的小臉蛋,欣欣然笑了。欣欣然幫小偉分析了他剛才的錯誤,小偉主動提出要跟暉暉道歉。暉暉也願意和他一起玩玩具,班裏其他小朋友也答應願意跟他一起玩了。

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孩子們既得到了滿足又化解了他們的矛盾。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不經意——“沒時間”為孩子提供了思考的餘地,孩子強烈的情緒對抗得以緩和。給予孩子時間,淡化了由矛盾而引起的緊張氣氛,削弱雙方心理上的抗衡,使原本激烈的矛盾得以化解。

好奇、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習慣大都是模仿成人的。要糾正這類不良行為,不要采取強製措施,那樣隻會適得其反,而是要在平等、和諧的關係基礎上,設計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自覺認識事物的本質,明辨事非。讓孩子自己思考和感悟,這樣的教育效果是最深入人心、最有效的。

李平是一所學校的老師,一天在上晚自習在輔導一名叫王小明的學生時聞到有股香煙味,就隨口問了問他:“你吸煙了吧。”當時他的臉一下子就紅了,李平猜測他肯定有問題。晚自習後,李平把他叫到走廊上而沒有叫到辦公室,主要考慮到照顧他的自尊心,使他不丟麵子。在李平的詢問下,他承認了在廁所裏抽的煙,而且有兩年的煙齡了。當時李平隻說了句你比老師能幹了,老師都不會抽,你倒是抽上了?回去時交給他一項任務。收集吸煙的壞處,染上煙癮有什麼後果?對吸煙有什麼感想?到了下一次開主題班會時,這些就成了第一手的材料,會後他自己主動來到李平的辦公室,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陋習,保證自己“遠離香煙”。這時,李平及時表揚鼓勵他,給他戰勝困難的動力。此後,經多方觀察了解此同學確實已改掉了這一不良行為。

所有的人都不會把受批評當作是很開心的事,何況年幼不更事的孩子。當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後,孩子的情緒言行會帶回家裏。首先,我們認識孩子受批評的前提是,孩子的思想行為需要有一個適應社會要求的規範,教師是站在教育學生和公平、公正、尊重學生的。在此基礎之上,批評就是一種明示學生正確思想行為,指出學生缺點和錯誤的一種教育手段。它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不涉及給學生定性。也就是說,老師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最終批評的目的是指向促使學生改正缺點和錯誤,形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做自我身心健康成長,並受社會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