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老師批評以後,家長一般有幾種典型的對待方式。
一種是嚴厲責罵,痛打。如果孩子本身還沒有完全認識錯誤,因為本來認為自己不該受批評,家長的言辭、懲戒比老師的批評來得更加猛烈,會導致自覺委屈,使抵觸情緒產生,以致今後孩子遇到類似狀況更加倔強固執,錯誤得不到糾正。如果孩子已經認識了錯誤,決心改正了,家長們還這樣做,又會削弱孩子的進取心,自卑,覺得自己犯錯是罪過,永遠都抬不起頭了。顯然,家長的這種態度是無法幫助孩子好好認識和接受批評並改正。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受批評後,生怕老師會對孩子有什麼成見,替孩子遮掩。有的孩子受批評後,回家害怕家長懲罰,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申辯各種理由,或顧左右而言他,這時會讓家長們認為老師處理有誤,批評不公。這時候,家長們的態度也會有不同。有的是替孩子找老師申辯。有的是沉默,想法埋在心裏,告訴孩子:老師也有失誤的時候,人非草木,孰能無過。還有的家長是到校去澄清事實,然後再對孩子進行幫助教育。這幾種做法,都暗示孩子:可以找理由、借口掩蓋錯誤和缺點。這樣不利於教育學生及時糾正自身缺點和錯誤。比如,有的學生打架之後,多半會說對方如何如何,會說老師如何如何不公。如果家長順著孩子的思路來,必然會被牽著鼻子走。其實老師的批評肯定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其教育目的的。即便是有可能失誤,但我們首先應該讓孩子知道:老師要教育我們知道什麼?正確的做法應是家長通過了解孩子受批評的內容,分析一下老師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我的孩子做到沒有?為什麼沒有做到?我可以怎麼幫他?也就是說,對孩子養成好的品質來講,不在於深究被批評,而在於通過此事了解孩子自身錯誤缺點的有和無,這是我們教孩子應虛心認識和接受批評的重點。
此外,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不經意的言行都在給孩子暗示。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學會了下意識地辯解和推卸。家長和老師須盡力抓住主要方向和問題的實質,才可以讓孩子們從批評中受益。千萬不要讓批評成為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鴻溝,千萬不要讓批評破壞和諧的師生關係,千萬不要讓批評阻礙了孩子的進步,這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當然,老師的批評不可多用,批評要依據事實,批評要中肯;如果真的有什麼誤差,還需要明智的家長和老師站在同一戰線上,共同幫助孩子領會老師的意圖,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貼士
糾正孩子錯誤的要點
孩子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父母糾正孩子的錯誤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在糾正孩子的錯誤的時候,要掌握一些要點:
對懂事孩子批評時,應單獨進行,勿使其當眾丟臉,傷害其幼小心靈。
批評前先表揚一些優點,這樣會使其心悅誠服,而樂於接受。
對事不對人,勿過分強調孩子的過失。重點應放在如何改正上。
態度要和善,不要居高臨下,咄咄逼人,否則會使孩子有威脅感,產生反抗心理。
切勿責罵不休,嘮叨不止。要簡明扼要,抓住要害,認真地指出孩子的錯誤。
孩子一旦有錯,要及時糾正。若是過了很久再批評,效果不好,反而會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
對於孩子的同一錯誤,父母不要時抓時放,自亂腳步。這樣會使孩子迷惑不解,難辨是非。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的過程中,要堅持耐心說服。
隻要孩子已領會了批評的意思,又有悔改之意,就原諒他,中止批評。
愛護孩子,以提高品性的願望開始,以信任孩子能改正過錯的態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