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讓孩子正視困難和挫折(1 / 2)

教子心經

很多家長隻重視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和向困難挑戰精神的培養,而各種困難、失敗、挫折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一筆很難得的財富。

挫折,就是指當事情的發生並沒有讓人感到預期的情境與感受時,人們的內心的一種感受。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在麵對挫折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當他想要玩某個玩具時,媽媽把玩具收起來;當他想吃零食的時候,媽媽加以阻撓,這些事情都可以導致他的挫折感的形成。年齡小的時候,孩子通常是通過哭鬧或是大發脾氣的方式來表現。年紀大的一點的孩子和年紀小的孩子的挫折感來源不一樣,當他們遇到什麼挫折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或是和預期想象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生氣、沮喪等負麵的情緒。

教育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心理上的抗挫折能力。比如,一些孩子在生活或者學習上受了一點點挫折便離家出走甚至自殺,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環境和條件非常優越,真正是在蜜水中泡大的,他們很少體驗到挫折,缺乏麵對挫折的心理準備,也缺乏解決挫折的勇氣和能力。父母應該明白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平時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的情形,磨煉孩子的意誌,使孩子做好麵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準備,養成一定的抵抗挫折的能力。

西方現在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小時候很少遭受挫折的人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事事順心,相反每個人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於對待挫折的心態與承受能力。德國著名作家威茨格指出:“世界上最光輝、最宏偉的事業就是使個人站立起來。”如果父母總不讓孩子“長大”,總怕他們摔倒而不讓他們獨立地“站起來”,迷失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父母的愛。

對於孩子來說,挫折的發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既然沒有辦法避免,那就隻有讓它發生,隻有讓孩子學會在麵對挫折時的正確對待方法。那麼,父母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戰勝困難克服挫折呢?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很多父母都認為,年紀小的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是弱的,所以對孩子的保護就顯得有些過了。父母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遭受過多的挫折,這樣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父母的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對於挫折的認識和理解。

正確的說,讓孩子受點挫折和磨難是對他有好處的。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曆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孩子的知識,提高他的能力。所以,對於挫折的教育價值,父母應該讓他有一個正確地認識,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磨煉意誌、提高適應能力的好方法。

當然,如果父母把挫折教育看成是一種吃苦教育,專門讓孩子參加一些以吃苦教育為主的夏令營,或者參加一些探險,到邊遠窮山村去體驗的活動等,隻能說,這隻是一種片麵的挫折教育,或者隻能說是挫折教育的一個方麵。

要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麵的認識,讓孩子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父母可以把自己在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執著、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誌,就是孩子在麵對挫折時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2.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麵對挫折,較好地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美國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單獨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國大學生都是自己去掙錢來交學費的。孩子成家的時候,父母往往也隻送上一個祝福,而不像中國父母那樣要為兒子買房子,為女兒置辦嫁妝等。

父母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獨立睡眠,讓孩子自己吃飯、入廁、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孩子的年紀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讓他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自己掙錢來花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產生分歧,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培養。隻有從小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提高抗挫折能力。

3.給孩子設定一些挫折障礙

挫折會光臨每個人,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在他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苦難、阻礙。如果孩子平時的一切都很順利,那麼,一旦遇到了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他們就會感到緊張,從而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在孩子的生活或是學習中安排一些困難,讓孩子習慣了麵對挫折,當他們一次次地經曆挫折之後,他們就會從中找到解決挫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