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挫折的時候,父母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障礙性活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增強其韌性,同時又不會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比如說,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想要一種東西,父母可以不用馬上拿給他,讓他自己動腦筋去想辦法,看怎麼樣才能夠拿到。對於年紀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參加各種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艱辛;也可讓孩子多參加集體遊戲,在遊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等。
4.鼓勵孩子克服挫折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一些消極的反應,他們往往會用逃避的方式來避開那些挫折。想要改變這種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麵對挫折,向挫折發起挑戰。當孩子一次次麵對困難並且一次次戰勝困難的時候,他們就會增添勇氣,激起戰勝困難的願望。這樣,他們害怕的心理也就會消失,而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這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去克服困難了,抗挫折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
5.在孩子失敗後,溫情地鼓勵孩子
可以說,不如意的事情充斥著我們的整個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家人的溫情與支持就是他們信心的來源。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帆風順,不要讓任何磨難降臨到孩子的頭上,但是挫折卻會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孩子的一生。麵對這種情況,我們也隻好把它當作生活裏正常的一部分,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它。所以,當孩子在麵對挫折的時候,父母要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受挫的心,對孩子進行引導,避免挫折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
5.讓孩子懂得合作
現代社會處處充滿競爭,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總是敵對的,每個人都有排斥他人的心理。其實,競爭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麵,在競爭之外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有效的合作其實就是互相利用資源,互為彌補不足,以共同獲得更大利益的過程。父母要告訴孩子,與別人合作做事,容易克服困難,減少挫折。
一個人的人生注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頂也有低穀,沒有誰可以永遠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也沒有誰永遠背時背運,道盡途窮。所有的挫折都會有盡頭,隻要一個人拚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達頂峰;隻要一個人主動奮鬥,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自立小故事
自食其力
從前,有一個木匠,很勤奮,但他的兒子很懶惰,整天無所事事,就知道睡覺。在木匠有勁幹活的年月裏,家中生活還過得去,可是當他年邁力衰了,生活就顯得十分窮困。
有一次,木匠把老伴叫過來說道:“我們真倒黴,養了個沒出息的兒子,是個一無所長的懶漢。要是他再不學著幹活,我們的產業就得讓他坐吃山空,他自己也得餓死。我和你年老體弱,應當讓他掙錢糊口了。從今天起就得著手教他怎樣謀生,怎樣自食其力。”
母親很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他不會賺錢。她很心疼自己的兒子,她給了兒子一個硬幣,說:“出去找個地方過一天,晚上回家,把這個錢交給你爹,就說是你自己掙來的。”
兒子依葫蘆畫瓢地按母親的意圖辦了。父親接過他的錢,在手中揮動了幾下,又用鼻子聞了聞,就扔進了壁爐裏,開口說道:“這不是你親手掙的錢。”
次日,母親又給了兒子一個硬幣,囑咐說:“出去吧,一整日別回來,多跑跑逛逛。晚上回來就疲倦了,這樣你爹就信以為真,認為錢確實是你自己掙的了。”
兒子又遵囑行事,晚間回來,把錢遞給了父親。父親接過來,又揮動了幾下,接著扔進了壁爐裏。父親說:“你又騙我來了,這錢決不是你親手掙的。”
母親明白了,溺愛兒子是無濟於事的。父親扔錢時,孩子臉上的肌肉紋絲不動,因為他不知道掙錢是多麼艱難。
母親於是對兒子說道:“你爹是騙不了的,你明白嗎?別讓他生氣啦,找個地方幹活去,學點手藝。不管掙幾個錢,都要交給你爹。讓他知道,你能自食其力。”
事情就這樣決定了。
兒子走了一星期,不知去向。他幫人幹家務,又幫人下地幹活。一會兒向這個師傅學手藝,一會兒又向另一個師傅學技術。就這樣掙了一把錢,帶回家來交給了父親,滿心希望能獲得父親的誇獎。父親把錢從一隻手倒向另一隻手,聞了聞,就又把錢扔進了壁爐。
“我不相信這些錢是你掙的。”
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他一頭撲進了壁爐,從灼熱的火燼中,一個一個地把珍若珠寶的錢幣掏出來,並大聲嚷道:“你幹什麼!為了掙這些錢,我從早到晚幹了一星的活,可你拿它們不當玩意,就扔進了爐子裏。”
父親看了看兒子笑了。
“現在我真的相信了,這才是你自己掙的錢,也知道這錢來得不易。別人給的錢,你是毫不可惜的,可為了自己掙的錢,就一頭紮進火裏去。我再不會為自己的兒子感到羞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