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讓孩子正確地麵對失敗(2 / 2)

此外,家長也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失誤和其他孩子的成就做比較。孩子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麵不如別人,這樣的比較隻會讓他對自己更沒有信心。在引導孩子參賽的時候,還要注意盡量讓孩子先從簡單的、容易的比賽做起,逐漸向比較困難的項目進發。

在引導孩子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有的家長們容易犯以下的錯誤:“包辦代替”、“帶頭犯規”和“失望嗬斥”。來看下麵的例子:

包辦代替型:小學四年級的強強被媽媽視為“掌上明珠”,從小就被嗬護備至,也被媽媽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強強的記憶裏,“所有的大事發生的時候都有媽媽的影子”。最近強強的班上搞了個手工製作比賽,媽媽覺得強強笨手笨腳做不好,幹脆大包大攬,幫強強剪了個剪紙讓強強送去參賽了。大包大攬的家長其實是非常不自信的,“包辦”的結果隻能是讓孩子沒有什麼技能。真正有水平的父母,能夠微笑地麵對孩子的“無能”,讓孩子自由選擇如何去行為,親身感受行為帶來的酸甜苦辣。

帶頭犯規型:“下麵,三歲組寶寶的拿球比賽開始,請媽媽和寶寶們做好準備!”在一場“開發寶寶智力”的比賽活動中,主持人規定,媽媽可以跟在寶寶後麵保護寶寶,但不能幫助寶寶拿球。可是“預備—開始”的口號喊過之後,好幾個的媽媽基本上是“越俎代庖”,兩隻手幾乎是“提”著寶寶前進,有一個寶寶差點被自己的媽媽給弄摔了。

帶著孩子以犯規的方式取得比賽的勝利,其實是得不償失的。雖然寶寶隻有三歲,但是小小的心裏已經有了最初的記憶。即使一時沒有印象,在這樣的家長的教育下成長,孩子以後也會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

失望嗬斥型:麗麗的媽媽和爸爸感情不好,於是媽媽把所有希望和快樂的來源都寄托在麗麗的身上,從麗麗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她到處趕場子般地參加各種比賽,從學校組織的演講賽,到社區組織的各種遊戲,為了培養麗麗的“能力”,媽媽試圖讓麗麗不錯過任何一個比賽。而如果麗麗表現不好,就會得到媽媽非常嚴厲的訓斥。

麗麗的媽媽采取了一種“似是盡力培養孩子的方式”。其實孩子無形中成了爸媽不幸婚姻的犧牲品,不但要被迫做很多事情,還要因為做得不夠好而被訓斥。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後可能會非常不自信,甚至產生嚴重的逆反情緒。其實,對孩子來說,“嗬斥”也是一種暴力。

延伸閱讀

怎樣讓孩子“輸得起”

父母一味地讚美孩子,事事為他代勞,如同隻給孩子一件美麗的衣裳,卻不讓他學習如何自己穿,如此的教養方式,不但無法培養孩子獨立性及自製能力,反而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是最棒最好的。長此下去,孩子會目中無人,稍不順心便大哭大鬧,日後如遇到挫折時,可能就無法麵對,這些都是“輸不起”的表現。

怎樣讓孩子“輸得起”呢?

1.增加孩子挫折時的承受力

雖然要盡可能協助孩子成功,但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不要過分刻意地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環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給孩子自己麵對失利的空間和機會。比如,孩子用積木搭一座高樓,可不巧,快成功時“樓”塌了。看著孩子沮喪的表情,家長盡量不要直接替他解決問題,可以和他一起討論,引導他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執行解決的辦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常來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當他的經驗足夠豐富時,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在集體活動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體遊戲中,孩子會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些失敗的痛苦經曆能讓他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發展他的內省智能。他一方麵要學會如何欣賞別人,和同伴友好相處,共同合作;另一方麵在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中,他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集體中的這些磨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耐挫力。

3.在遊戲中平衡輸贏心態

大人和孩子遊戲時不要經常故意輸給孩子,適當的時候玩一些輸了也有獎勵的遊戲,通過這種辦法,平衡孩子輸不起的心態。當然獎勵的前提是說出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