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很多父母有一個教育誤區。他們往往對孩子照顧得細微到極致,從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入睡,到孩子看什麼書,玩什麼遊戲,不但過問,還要幹涉。盡管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如果把孩子能自由支配的時間全部規定得死死的,孩子看上去一刻都不閑著,那麼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一個真正長大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孩子,他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主人就必須有自由,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安排生活。
什麼是快樂的孩子?我們每個人的經曆都會告訴自己,自由的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強製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幾乎和牢獄沒有什麼不同。即便物質上再優裕,也是很難忍受的。在兒童時代大家都很貪玩,其實玩是孩子的一種學習的方式、交友的方式,是他鍛煉膽量、鍛煉意誌的方式。有的時候他這種玩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長的動力和人生的啟示。
回首童年,讓你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是在課堂裏上課嗎?是在家裏寫作業嗎?很可能都不是。最難忘的可能就是你和夥伴玩的時候。玩的時候你能否痛痛快快地玩呢?當你寫完了作業,完成了學習任務,能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有的時候對事情缺乏熱情?可能就是他的自由的遊戲太少了。他內心的情感不能釋放,他那種主動性沒有激發出來,所以他是被動的。一天的24小時都是大人給安排,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自習,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沒有自主性。沒有自主性的生活,孩子不可能有熱情。一個人如果總是被動地生活,那他的人生是很可憐的。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在生活中沒有危險,但是,如果你控製了孩子所有的時間,也就意味著你控製了孩子的生活、快樂和意誌,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必然是被剝奪自由的痛苦。連自由都被剝奪的人,你還能指望他獨立、有思想、有創新嗎?
一個不能安排自己時間的人,怎麼能長大呢?越被嚴密監視的人,逃跑的意識越強烈,何不讓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呢?況且,疲憊不堪的人,應該有理由放鬆心身。隻要孩子不選擇危險的活動,父母就應當寬容。學習很重要,但培養健康的人格更為重要。不論進行什麼方麵的教育活動,都不可忘記這一總的原則。
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這種自由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期對自由支配時間的體驗。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可自由利用的時間。相反,我們卻用功課和其他有關學習的活動占滿了孩子的時間。自由支配時間,還意味著孩子具有了熱情的實現自我、用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我的機會。剝奪孩子的自由支配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機會。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獨生子女,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們應轉變觀念,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孩子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那麼,怎樣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孩子享受自由的樂趣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每天給孩子留出可支配的時間
一些父母總怕孩子的時間空下來,當孩子寫完作業以後,馬上給他安排了畫畫,剛畫完畫,又安排了學外語,外語學完了還有鋼琴。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意誌和想法,幾乎成了一個機器人。孩子在大人的緊張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於越來越懶散、麻木和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