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自信對孩子的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就能樂觀進取,做事就能主動積極,勇於嚐試,樂於接受各種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麵前表現出柔弱、害羞、恐懼的心理,不敢主動與其他人交往,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讓孩子大聲說:“我能行!”孩子會變得自信起來。
有個小男孩頭戴球帽,手拿球棒與棒球,全副武裝地走到自家後院。“我是世上最偉大的打擊手。”他滿懷自信地說完後,便將球往空中一扔,然後用力揮棒,但卻沒打中。他毫不氣餒,繼續將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後大喊一聲:“我是最厲害的打擊手。”他再次揮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愣了半晌,然後仔仔細細地將球棒與棒球檢查了一番。之後他又試了三次,這次他仍告訴自己:“我是最傑出的打擊手。”然而他第一次的嚐試還是揮棒落空。“哇!”他突然跳了起來,“我真是一流的投手。”
上麵故事中的小男孩的自信精神是值得讚賞的。
美國有一個家庭,母親是俄羅斯人,她不懂英語,根本就看不懂兒子的作業,可是每次兒子把作業拿回家讓她看,她都說“棒極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掛在客廳的牆壁上。客人來了,她總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兒子寫得多棒!”就這樣,兒子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寫得更好!”他的作業一天比一天提高,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優秀學生,成長為一個傑出人物。這就是孩子,你說他行他就行;你說他不行,他就不行。你為他喝彩,他會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你說他不如別人,他會用行動證明他真的很笨。
有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我不知道”、“我沒有信心”、“我是比別人笨”、“這件事你們做主就行了”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口頭禪”了。如果讓這些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狀態和心理,很容易讓孩子們越來越不敢嚐試新的事物,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還會產生自卑等心理,甚至可能會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那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這就需要你給孩子的心靈注入自信的力量,其實讓孩子變得更自信並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情。以下是一些教育專家提出的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學會自我肯定的簡單易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
1.教給孩子方法
有些造成孩子不自信的方麵,主要和孩子的經驗以及不知道方法所造成的。當孩子沒有掌握方法的時候,他們不敢動手去做某件事情或嚐試去探索,特別是一些膽小的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種習慣,認為自己不行。相反,當一些膽小的孩子不會時,父母一遍一遍地教和引導,讓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最終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信心——我多學幾遍也會行的。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種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孩子總是期待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反之,將孩子毫無準備地置於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會使孩子受到挫折、喪失信心。因此,父母可以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允許孩子嚐試錯誤,放手讓孩子去想,去做。父母要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少為孩子做不必要的幫助,每天給孩子簡單的任務讓他獨立完成。當然,在獲得能力的過程中,不能過分控製孩子,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讓他誤以為獲得能力要按成人的意誌進行這樣、那樣的練習和學習。同時,也不能過分放縱,讓孩子一切自行其是。父母必須懂得,孩子自己能做什麼,不僅取決於他們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決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對他們的適宜程度。因此,父母應從日常生活入手,適時、適宜地向孩子提出孩子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難就獲得成功的要求,給予孩子獨立鍛煉的機會,才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真正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