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讓孩子大聲說:“我能行!”(2 / 3)

3.幫助孩子充發現自身的長處

自信心是建立在充分估價自己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讓孩子認識不到自身擁有的潛力或低估自己都不利於自信心的確立。要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必須幫助他認識到自身擁有的巨大潛能和廣闊的發展可能性,使他深信:隻要自己在某些領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如果一個人能在人生早期就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和優勢,及早采取措施,揚長補短,努力挖掘,則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麵有所成就。一個成功的家長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獲得這方麵的認識,使他們學會善於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時,考慮到他們自身的特點,在保證孩子能夠得到全麵和諧發展的同時,針對孩子的特點和優勢,幫助他們及早確立正確的奮鬥目標和遠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勵他們形成頑強的自信心和奮鬥精神。

4.增加孩子的成功體驗

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兒童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對比較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人生閱曆和生活經驗,沒有經曆過人生的坎坷,沒有生活的磨礪,缺少韌性,往往經受不起大的挫折。過多的失敗,很容易摧毀他們對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而導致他們在自己心裏建立失敗者的自我形象。對那些自我形象不佳、學習困難的兒童,更要增加他們成功的體驗。家長應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使其經過努力能完成。如讓他跳一跳,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自信。切忌花籃掛得太高,而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同樣,他們也需要通過順利地學會一件事來獲得自信。一個在遊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並由此不願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是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成人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適度的成功體驗往往會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認識,從而成為不斷上進的動力源泉。因此,家長應該設法創設各種有利條件,使自己的孩子在早期經曆中更多地體驗成功。通過創立順境,增加孩子對生活的積極美感,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預期,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內心建立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發展他們的自信心。

5.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成功與挫折是完全相反的一對範疇。在孩子的早期經驗中,“成功”固然有助於建立自信,但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幫助他們正確地麵對挫折與失敗,以使其能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不致因為一次乃至數次失敗而氣餒。人生之路絕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和失敗在所難免,甚至相比之下,逆境還可能更多一些。在早期的順境中通過體驗成功而培養起來的自信,並不一定能保證其經得起人生的種種考驗而成為生活的強者。對於那些隻能經曆成功而不能承受失敗的孩子來說,僅靠幾次成功建立起來的自信心,難免不被以後的失敗所衝垮。要使孩子將來有所建樹、有所成就,就不僅要讓他們在人生之初體驗成功,更要讓他們在後來的學習生活中適度地承受挫折。持久頑強的自信心,是在挫折和失敗中磨煉出來的。家長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孩子“品味”失敗,使他們在成功和失敗的交織影響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後喪失鬥誌,一蹶不振。隻有那些能夠不斷超越和戰勝自我,具有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

6.用肯定性言語和鼓勵性言語促進孩子樹立自信

強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機進行正麵引導尤為重要。孩子如果能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會使他們興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滿足其潛在的爭強好勝的欲望,增強其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在實踐中所做的任何一點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難都要及時予以支持和適當幫助,並盡可能地讓他們嚐試成功,因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動力。父母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比上次進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你能做好”,“我們再試一次”,“你能行”等等。總之,父母要采取信賴、欣賞的態度,隻說鼓勵話,不說泄氣話,更不說抱怨挖苦的話。因為父母的每一聲讚許猶如一束陽光,溫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位孩子,不論其個性品質如何,成績如何,無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勵、讚許之春日陽光,特別是那些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時,如果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平常;少一些歧視,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讚許,讓孩子享受到溫暖的陽光。那麼,無論哪種層次的孩子都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這樣,潛能將被激發,奇跡將會出現。當然,還要適當把握賞識力度,不同孩子賞識的程度不同,如膽小、呆板的孩子多肯定鼓勵、少批評指責,對調皮、好動、表現差的孩子要善於捕捉其閃光點,及時肯定鼓勵,揚長避短,好孩子、任性的孩子適當賞識,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勵他克服任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