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讓孩子自己堅強起來(2 / 2)

8.尊重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讓他覺得無地自容,臉上無光而羞於見人,無形中不良刺激強化了孩子的弱點。如果確實需要指出孩子的缺點,應在肯定孩子成績的前提下,用提建議和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孩子都會樂意接受的。

9.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這些刺激對孩子來說是必需和有益的,有助於孩子養成堅強的性格。這些刺激主要有:

(1)饑餓

饑餓是一種挑戰生理極限的刺激。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飯挑食或抱怨這、抱怨那,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嚐一下饑餓的滋味,讓孩子在饑餓的刺激下學會控製自己的偏好。

(2)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麵對吃苦的時候總是顯示出嬌弱的一麵,父母不妨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比如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野營活動,讓孩子在艱難的條件下吃點苦頭,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3)批評

許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指責和反麵評價。教育家埃麗希·弗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必須明確規定一些孩子不應做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偷東西等,這些都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評、懲罰,有時還要嚴厲一些。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益的。”

(4)懲罰

對於孩子犯的較大的錯誤,父母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把孩子關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不允許孩子買他想買的玩具等。

(5)忽視

父母總是一味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下,孩子們似乎永遠是主角。那麼,如果環境發生變化,孩子不能再當主角了,不被重視了,他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這種角色的轉變。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為重心,有時候可以適當忽視孩子,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教子小故事

堅強地麵對傷痛

拉吉夫的母親英迪拉是印度第一任女總理,而英迪拉的父親也曾是印度總理,或許是父親的工作過於忙碌,童年的英迪拉生活總是充滿了孤獨和不安,所以當她有了孩子後,下定決心要擠出足夠的時間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好好愛他們。

英迪拉成為總理後,不管自己有多忙,她都抽出時間和兩個兒子一起玩,一起讀書。拉吉夫小的時候性格內向,言語不多,甚至有些靦腆。在他3歲時,英迪拉全家搬進了新居,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年幼的拉吉夫卻對新居的一切都感覺不適應,他大吵大鬧,試圖抗拒這個陌生的環境。英迪拉把拉吉夫帶到了花園的噴泉邊,用花園裏種種有趣的事物來吸引孩子,讓他忘卻了煩躁,也逐漸地適應了新居。

隨著拉吉夫逐漸長大,英迪拉一直希望兒子能夠擁有堅強的品質,而她也一直這樣教育孩子。拉吉夫12歲那年,因病需要動手術,他的主治醫師害怕拉吉夫會對手術感到恐懼,於是假裝安慰他說手術很簡單,並不痛。英迪拉卻認為拉吉夫已12歲了,應該懂事了,她坦白地對兒子說:“孩子,你將經曆一次非常痛苦的手術,在手術後的幾天裏這種痛苦會一直持續,也沒有人可以替代你,你要有心理準備,堅強地應對,作為一個男子漢在痛苦的時候請不要哭泣或叫苦,否則對你的身體毫無好處,甚至會讓你更加痛苦。你是否還願意接受這個手術並獲得康複。”拉吉夫聽了母親的話,點了點頭,勇敢地熬過了這次手術,既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堅強地忍受了這一切。

正是這一件小事,讓拉吉夫明白,對於任何痛苦,勇敢堅持是唯一的辦法,哭泣和抱怨並不能讓痛苦減輕,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他變得日益堅強起來。在母親英迪拉遇刺身亡以後,拉吉夫忍住了自己內心巨大的悲傷,勇敢地站出來,以國家利益為重,果斷地平息了全國騷亂,穩定了國家局勢,也獲得了民眾的信任。1984年12月31日,拉吉夫·甘地宣誓就任印度第三任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