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經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人們會感到他身上釋放出來的智慧,像輕柔的暖風和冰涼的泉水,讓人感到快樂且輕鬆。教育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擅長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在人際交往方麵比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人們“很難討厭能讓他笑起來的人”。父母應可以讓孩子學會講笑話,這是培養孩子幽默感的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一天早上,威爾森的祖父係著一條被弄髒的領帶來吃早餐,他的祖母立刻發現了這個問題,指著他領帶上的汙點大聲而嚴厲地說:“你領帶上弄的是什麼東西?你看都髒成什麼樣了!”
剛開始威爾森的祖父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一臉迷惑,但他的祖母不依不饒,以更嚴厲的聲調說道:“你的領帶髒了,特別髒!”這次祖父終於明白了,他掃視了一下眾人,用一本正經的口氣說道:“我想,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嚴重的指控。”祖父的話音一落,整個屋子的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長大後的威爾森經常說:“直到今天,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裏,一旦出現家庭瑣事上的爭執,時常會聽到有人故作正經地說:‘我想,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嚴重的指控。’”
不難看出,威爾森的祖父是個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幽默感影響了家人。
作為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因為幽默感是孩子應具備的氣質。有研究表明:
1歲左右的孩子已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十分敏感。
2歲時的孩子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中發現幽默。
3歲孩子的智力已發展到能認識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
4歲左右的孩子特別喜歡“過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
5—6歲時,孩子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
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
8歲以後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
教育專家普遍認為,幽默風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也會被別人的幽默逗得大笑,並且會有意識地與具有幽默感的人結為好朋友。在一次研究中發現,一群自認為害羞的8—13歲的孩子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這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與幽默的孩子相比要難得多。在一次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幽默風趣”被當成交友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這充分說明了幽默作為一種氣質,在孩子的成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讓孩子具有樂觀的人生態度,更能促進他的人際交往。
一個稱職的家長要做的是,了解你的孩子,不要輕視孩子所做的那些能讓你開懷大笑的“傻事”,應該鼓勵孩子的幽默,對他們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家長應注意傾聽孩子回家後講述的有關學校生活的小笑話,並發出會心的笑。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幽默感,大人還可引導他們編幽默故事,甚至添加一個令人捧腹的結局。
家長教育孩子,不可嚴肅刻板,來點幽默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據說,外國就有許多以幽默方法教育孩子的美談。前蘇聯詩人斯維特洛夫回到家,見小兒子舒拉別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詩人明白,這種墨水不至於使人中毒,用不著驚慌。詩人的母親正在給醫院打電話請求急救,詩人阻止母親說:“這正是教育兒子的好時機。”於是詩人從屋裏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對兒子說:“現在沒辦法了。你隻有將這些吸墨紙使勁嚼碎吞下去了!”一場虛驚就這樣被詩人一句幽默衝淡。此後,兒子再也沒有犯過類似喝墨水出風頭的毛病。
對孩子講點幽默,這不僅是改善家庭成員之間平等關係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教育與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豁達大度、笑傲人生良好生活習性的重要方麵。幽默教育要有技巧和睿智,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層麵和較深的人生修養。往往有許多一時三刻說不清道不明的“大道理”,隻需一個極其簡單的幽默故事,或者一句腦筋急轉彎式的幽默話,一點就明白了。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在不斷的熏陶中逐漸培養起孩子的幽默感。
據說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人,她非常喜歡打扮,每天總要花好多時間來打扮自己。但是,由於年紀實在有點大了,再多的打扮也掩蓋不住她的實際年齡。有一次,貴婦人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蕭伯納,她興奮地讓蕭伯納猜她的年齡。
蕭伯納一本正經地說:“看您潔白的牙齒,隻有18歲;看您蓬鬆的卷發,不會超過19歲;看您忸怩的腰圍和塗滿胭脂的臉龐,頂多14歲吧!”
貴婦人聽了蕭伯納的評價,非常高興,她激動地問道:“親愛的蕭伯納先生,那麼請您精確地估計一下,我到底像幾歲?”
蕭伯納說:“幾歲嗎?那很容易,隻要把剛才三個數字加起來就是你的真實歲數了。18加19,再加上14,你應該是51歲!”幽默的蕭伯納把周圍的人都逗樂了。
有一位母親把這個故事講給了9歲的孩子聽,孩子聽完哈哈大笑。有一次,一位漂亮的阿姨到家裏來做客。孩子對阿姨說:“阿姨,我看你好年輕呀!”阿姨問:“是嗎?怎麼個年輕法?”孩子說:“從你的背影看,你好像我的姐姐;從你微笑的臉龐看,你好像我們班上的女生。”一句話把阿姨給逗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