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勝利
專欄
作者:黃明勝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流行,甚至更流行的,是營銷策略和公關話術上的“舌尖上的勝利”。每天都在活色生香地上演著,而且有太多的品牌投身其中。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品牌或產品,利用一些說服力並不足的素材,甚至是完全無中生有,出於“定位”或追求一個超越對手的形象,包裝炒作一些概念,讓自己沉浸在一種勝利的幻覺中,自我感覺十分良好而且樂在其中。
這種現象最鮮明的體現,是對市場第一的爭奪。如果完全是用客觀的數據說話,第一應該毋庸置疑。但是總有一些企業利用一些報告,大玩以偏概全、以假亂真的伎倆,用一個細分市場的數據,通過含糊的手法來定義整體市場,以此造成悍然領先的假象。不得不說,對於信息鏈條中的弱勢一方,消費者很容易受到蒙蔽。
最近手機市場就發生了一起非常典型的案例。5月底,一篇《酷派4月出貨近300萬台 登國產手機榜首》的稿件滿天飛。乍一看標題,有數據說話,很容易讓人確信酷派已經是國產手機產業老大的信息。不過且慢,在“舌尖上的勝利”邏輯下,所謂嚴謹、理性的數據,隻是營銷傳播的一個伎倆或工具而已。
事實上,酷派倒也談不上捏造數據。其公關話術依靠的國內市場研究公司賽諾新鮮出爐的4月份手機市場銷量報告。這份報告顯示,企業排名層麵,三星整體出貨量達486萬台位居第一,酷派出貨量為296萬台位居第二,聯想、華為、蘋果依次排名第三、四、五位。由此,酷派確可以發豪言,已躍居國產手機第一位。但同時,依據市場調研機構Kantar的報告,小米在中國銷量第二次超過三星。如果小米超越三星,小米豈不是老大?數據打架,背後有何玄機?
如果深入研讀兩份報告,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賽諾的報告,僅指3G/4G市場,並未包含電商渠道。眾所周知,凶猛崛起的電商渠道再也不是衝擊傳統渠道的力量,而是可以分庭抗禮的主流渠道。小米的電商渠道走貨,要遠遠大於傳統渠道。很顯然,酷派依據一份沒有統計電商渠道出貨量、且不包含2G市場的第三方報告,隻是一個對細分市場有價值的報告。從整個市場的全貌來看,以這樣的數據來定調手機市場格局,必然是以偏概全的,也是不準確的。
有意思的是,酷派並非是孤例。任何一個主流市場上,有關市場榜首的位置,從來都是口水四濺。品牌或產品在營銷公司或公關公司的出謀劃策下,卯足了勁利用一切對自己有利的素材,大肆炒作自己的領先,從而保持聲勢上的領先。
隻是這種舌尖上的勝利,到底意義有多大,就沒多少人願意去想了。
與市場第一的爭奪相映成趣,產品在傳播訴求或形象定位上,總想找到一個壓製競品的響亮口號。在這種邏輯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王、皇齊飛”場麵:“性價比之王”、“中級車之王”、“單手機皇”、“真八核機皇”、“千元機之王”、“品質王”……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封為王好不快哉!
另外一種“舌尖上的勝利”,則出現在不少公關稿件的標題上——秒殺XX,完爆XX,充滿了雞血和狗血。隻是,這種無聊至極的文字遊戲,難道讀者真的就不明白嗎?